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離島

梁啟智
Jun 7, 2021

由我開始這個走遍香港所有公共屋邨的計劃開始,便想到離島區將會是非常有趣的一個旅程。對,離島也有公屋的,有些更是非常偏遠,例如大澳的龍田邨。又,自問做了四十年香港人,還未去過坪洲,可以趁這機會去一敞。

因為要去的地方十分分散,結果分了三次才走完:第一敞去大嶼山,第二敞去坪洲,第三敞去長洲。

東涌
上:大澳;下:梅窩
坪洲
長洲

是次行程包括:迎東邨富東邨逸東二邨逸東一邨滿東邨龍田邨銀灣邨金坪邨長貴邨,和雅寧苑

223. 迎東邨

落成於2018年。人口:約9300。

迎東邨這個名字本來是起得很好的:這條邨位處東涌的最東瑞,是從市區過來見到的第一條邨,迎東就是歡迎來到東涌嘛。然而隨著東涌東的填海擴展,迎東邨將不再是東涌的東大門,反而成為整個東涌北填海區的中心地帶了。

走進迎東邨,確認了我在整個走遍香港公屋之旅當中的一個觀察:新的公共屋邨越來越趨向以購物街的形式提供購物空間,取代過去的冷氣屋邨商場。迎東邨的這條購物街,確實把地面步行帶回了公屋生活當中。

離開迎東邨,我步行回到東涌市中心,途中經過東涌北填海區的一系列私人屋苑。這些地方讓我感到很陌生,很不像香港。其一是這兒的住客當中非華人的比例明顯較高,其二是這兒的街道很闊,樹蔭充足⋯⋯我以為自己去了新加坡。

224. 富東邨

落成於1997年。人口:5295。

富東邨位於東涌市中心,也是東涌新市鎮的第一條邨。作為當年新機場計劃的一部份,這條邨的設計也花了心思,例如三座大樓高低有致,不如其他盡用地積比的屋邨有多高蓋多高。記得當年政府宣傳片介紹機場工程時,也提到在富東邨於規劃設計方面的特色。

走進富東邨,發現有條「洋紫荊教育徑」,大喜。高興的原因,是因為清清楚楚寫明香港的市花是「洋紫荊」。就連香港《基本法》也避諱「洋紫荊」的「洋」字,誤把香港市花稱之為「紫荊花」,明明就是兩個不同的物種。還好這兒堅持了正確的名字。

我一直覺得當初選洋紫荊作為香港市花的人,很有黑色幽默。洋紫荊雜交而生,和香港本身一樣是混種產物。而洋紫荊開的花不能結果,是沒有下一代的。

離開富東邨,向東涌西進法。我刻意選擇繞道馬灣涌村,因為一直對這條村十分好奇。路上經過已是法定古蹟的東涌小炮台,許多家長帶小朋友來玩。

225. 逸東二邨

落成於2004–2005年。人口:19872。

逸東邨在香港,通常都和配套不足的新聞走在一起。逸東邨有三萬多人口,算是人口眾多的一條邨了。但它不在地鐵線上,和東涌市中心還隔了一座小山,社區配套問題可想而之。和天水圍北一樣,當有大量低下階層集中住在同一地方,四週又欠缺較為興旺的商業活動時,社區問題會特別難處理。翻查紀錄,逸東邨的經歷和天水圍北真的有點像,本來有居屋部份,後來改成公屋,使得區內居民的社會背景更為單一化。

在逸東邨內有不少刻意加進去的「社區特色」,雖然我總感到有點古怪。例如有條「東涌藝術徑」,放置了許多雕塑,我卻感到好像有點格格不入似的⋯⋯

邨中看到有塊告示說逸東邨十三座樓的名稱串起來原來是一首詩,還挺有心思。

逸東邨的街市很有趣,裝修成一個主題公園一樣,模擬市區的橫街窄巷。在一個新市鎮的屋邨街市大賣懷舊情調,我不太肯定該如何理解這件事。

街市模疑的對象應該是九七前的九龍城吧,頭頂還有一架大飛機要降落啟德機場的樣子,認真不惜工本。

而在街市的一角,我找到幾句以「九龍皇帝體」寫成的句語,相信是介紹街市的設計理念。他們竟然用了「殖民地」一詞,嘩。

226. 逸東一邨

落成於2001年。人口:17041。

說回「東涌藝術徑」,雖說那些雕塑有點格格不入,但在眾多雕塑當中,相對於一些很傳統的設計,我覺得古怪也有古怪的好。有個雕塑是一條褲子上面好多個大桔的,第一眼覺得不可思義,但再想一下覺得能在公屋出現又十分值得一讚。

離去逸東邨,在去滿東邨的路上,走了一轉東涌炮台。這地方以前小學教科書就有,卻一直沒有來過,這次一定要去看看。

東涌炮台的歷史比香港開埠還要早。英國租借新界後,炮台被廢棄,後來還在原址開了間學校。現在教室設施還在。

227. 滿東邨

落成於2018年。人口:約11500。

滿東邨是東涌新市鎮最偏遠的一條邨,比逸東邨還要再遠一點。現在東涌西的規劃就好像是東一塊、西一塊似的,要等日後其他區塊都發展後才能完善。

和迎東邨一樣,滿東邨也是搞購物街而不是冷氣商場,不同的是這條購物街只有一邊有店舖,另一邊則是公園。

228. 龍田邨

落成於1980年,1995年擴建。人口:約1100。

離開東涌,我跟著假日的人流乘搭大嶼山巴士來到大澳。龍田邨是全港最西端的公共屋邨,也應該是我此行中距離市區最遠的一條邨。

大澳是香港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香港開埠前大澳更是香港一帶的貿易要點。蜑民在大澳歷史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中國歷史傳統以來都把沒有土地的人視之為次等,沿海生活的蜑民當然處於社會邊緣。常說「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份」,看蜑民的歷史,這個「自古以來」其實是一段被鎮壓和剝削的歷史。

要說蜑民的邊緣性,因為這和龍田邨有點關係。相對於市區公屋供應嚴重不足,龍田邨本來的空置率十分高,蜑民寧願住在棚屋看起來就顯得十分落後。後來政府發現棚屋景觀其實是寶貴的旅遊景點,又停止了要清拆棚屋把屋民搬上樓。到底甚麼是「現代」?甚麼是「發展」?

龍田邨分兩部份,八十年代建成的部分每座只有三層高,很有鄉郊特色。一九九五年加建的部份則比較高,有電梯,但用的也不是市區的標準設計。另一點我注意到的是這兒的大廈入口沒有大閘,不用按密碼進入。都已經這樣偏遠了,而且正常旅客也不會走過來,他們大概覺得治安已經很好吧。

既然來到大澳,總得拍一幅棚屋的照片給大家看吧。

離開的時候,刻意坐在巴士右邊靠窗位置,只為拍一張石壁監獄的照片。二零二一年的香港,監獄已不再遙遠。許多平常溫和到不得了的從政者,一下子被無限期還押。監獄的不人道還押條件,廣受社會大眾關注。而這一切,都在變本加厲當中。

229. 銀灣邨

落成於1988年。人口:約1300。

在青馬大橋通車之前,梅窩是通往大嶼山各處的起點,小時候的大嶼山旅行都是從梅窩出發。青馬大橋通車後,梅窩就被繞過了。不過即使在之前,梅窩也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轉車的地方,沒有認真走過,更別說位於梅窩的銀灣邨。

梅窩曾有銀礦,對出的港灣叫銀礦灣,梅窩的公屋也就很合理地叫銀灣邨。邨對出的河道叫銀河,其實是「通往銀礦灣的一條河」,卻又讓人想到天上銀河,於是銀灣邨的大廈名字便以「日月星虹」為名。

和大澳一樣,銀灣邨的大廈也沒有大堂鐵閘。似乎今天的梅窩也算是偏僻地段,不用上密碼鎖了。

230. 金坪邨

落成於1996年。人口:約700。

雖然我從來沒有到坪洲,但我對坪洲一直很有好感。香港的幾個島⋯⋯長洲人大多,南丫島太嬉皮,坪洲給我一種與世無爭的寧靜感覺。來到這兒,和我印象相近,是個宜居的好地方。

金坪邨算是比較新,一九九六年才入伙,連同居屋的部份算也只有兩座。入口有大堂鐵閘,除了明顯比較矮之外,感覺和市區公屋的差異不算大。要感受坪洲的小島風情,還得到島上的其他地方。

很不幸,坪洲的寧靜正受到挑戰。東大嶼填海計劃的所在地,正正就位於坪洲對出的海面。如果落實,將會完成改變坪洲一帶的環境。島上居民十分關注計劃,到處都見到相關信息和居民組織活動。

231. 長貴邨

落成於1984年。人口:約1300。

長洲是離島行的最後一站。香港人去離島旅行,長洲是熱門地點,自己已去過不知道多少次。但是長洲的公屋,真的一次也沒到過。長洲有兩條邨,一北一南。北邊的長貴邨落成得比較早,而且很有鄉郊風味。雖然全邨有十八座之多,但人口其實很少,因為每一座都很矮,而且單位數目很少。

走在邨內,被眾多微型得有點似是玩具的公屋大廈環抱,根本不覺得自己在公共屋邨當中,甚至不覺得自己在香港。當然,只有在長洲才可能出現這樣的公屋,換在香港其他地方就是浪費土地資源了。

別以為離島的公屋就沒有抗爭文宣。

來到長洲,怎可能不拍一張東灣的照片。何況天氣這麼好。

232. 雅寧苑

落成於2002年。人口:約1400。

穿過長洲中部的窄巷,來到南邊山上的另一條邨。這條邨叫苑,很明顯又是另一個居屋變公屋的案例。但和其他案例不同,這條邨的所有大廈都變成公屋,沒有保留一兩座作出售用途。

每座大廈只有四層,而且藏在樹蔭當中,部分面向更有一望無際的海景,居住環境十分寫意。不過別忙了這條邨在一個小山上面,亦沒有市區會有的升降機塔,亦沒有巴士小巴上山頂,從山下上來並不容易呢。

離開路上我挑了一條小徑下山,兩旁建築顏色豐富,又與長洲碼頭附近的感覺很不一樣。以為已經來過長洲很多次,原來過去只不過去了遊客會走的幾條街。

--

--

梁啟智

- 喂,咪住先,再講清楚少少得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