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元朗

梁啟智
May 28, 2021

--

元朗市本身的公屋不多,元朗區的公屋主要在天水圍。而提到天水圍的公屋,很容易會聯想到「悲情城市」,即二千年初大批公屋集中在天水圍入伙,加上當時經濟逆轉,多宗家庭悲劇接連在天水圍發生,引發很多有關城市規劃和社區發展的討論。來到今天,天水圍一帶公屋群的社區配套仍然為人咎病。這次公屋之行,走在天水圍,感受很深。

是次行程包括:朗善邨朗晴邨朗屏邨水邊圍邨洪福邨天耀一邨天耀二邨天慈邨天瑞二邨天瑞一邨天華邨天恩邨天澤邨天恆邨俊宏軒天逸邨天晴邨,和天悅邨

205. 朗善邨

落成於2017年。人口:約3100。

我是近一兩年才知道朗善邨的存在。當然,這條邨本身很新,但更重要的是這條邨的位置很伶仃。它位於西鐵錦上路站和元朗站之間,兩邊不到。要從這兒步行到元朗市區實在有點遠,住在這兒恐怕出入不太方便。我感到這條邨很代表元朗郊區的發展狀態⋯⋯在各處凌亂的棕土地段之間,高密度的住宅大樓見縫插針地出現,整體規劃零碎不協調,注定往後會製造更多的土地爭議。之所以弄成這樣,皆因元朗的城市發展很能突顯出香港鄉郊土地政治問題。新界其他地方也有這些問題的,只是元朗最為明顯。都說「元朗國」嘛。

說回朗善邨,邨內設計強調環保元素,其中邨後山邊的階梯式園境很有特色,很適合居民晨運乘涼。

邨內小商場有一幅巨形壁畫,細看之下是以塑膠容器的樽蓋堆砌而成,算是呼應這條邨以環保為主題的設計吧?

當區區議員是極罕見能在鄉郊選區當選的民主派,新參選的李俊威。加油啊!

離開十八鄉,正式進入元朗市。經過西鐵站,三個字:721。

206. 朗晴邨

原為元朗邨,1966年建成,2001年拆卸。新邨落成於2016年。人口:約1000。

嚴格來說,元朗市範圍內只有三條公共屋邨,朗晴邨是其中一條。本邨所在地本來是建成於一九六六年的元朗邨,拆卸重建後沒有用回元朗邨的名字,面積也大大縮小。

朗晴邨有一個近年市區新公屋常見的特色:空中花園。兩座大廈之間的二樓以行人天橋串起來,連到一個頗為隱蔽的平台花園,相當隱世。

207. 朗屏邨

落成於1986–1989年。人口:23687。

在元朗市的旁邊,則是天水圍發展前元朗區最大的公共屋邨:朗屏邨。朗屏邨的名字,大概是因為位置處於元朗市和屏山之間吧?從元朗市出發,有行人天橋穿越整條朗屏邨,成為邨內主軸。這條通道現在還連接西鐵,居民出入相當方便。

因為朗屏邨人口眾多,所以分為兩個區議會選區,都由民主派議員當選。南邊的代表是黃偉賢,北面的代表是被稱為「鄺神」的鄺俊宇。加油啊!

朗屏邨的北邊是橫洲發展區,將來會建成新的公共屋邨。發展區中非原居民村和棕地之間的土地利用爭議不斷,被認為是新界「官商鄉黑勾結」的典型例子。

208.水邊圍邨

落成於1981年,1998擴建。人口:6725。

元朗市的第三條邨是水邊圍邨。八十年代初的元朗還是鄉郊地段,水邊圍邨又處於元朗市的邊緣,發展密度相對較低,走在邨內感覺視野開闊。可能後來政府也嫌有點浪漫空間,九七後在邨中間增建了一座大樓,還好沒有蓋得太高。

新建大樓的旁邊有條長梯,以樓梯畫點綴,相當漂亮。

到下一站之前,我特別到青山公路和朗邊路的交匯處看看。這兒是朗邊中轉屋的原址。之前談石籬中轉屋的時候也提過,政府曾經以中轉屋取代臨時房屋區的角色。和石籬不同,朗邊本來也是個臨時房屋區,而取而代之的中轉屋本來不是公屋而是專門以預制組件搭建的。如是者,當時有個說法認為政府取締臨時房屋區只是文字遊戲,現實上只是把本來兩層的臨時房屋區蓋得更高變成六層,再換個名字,居住條件不見得好很多。

朗邊中轉屋於二零一七年拆卸,原址興建正式的公屋和居屋。計劃新建的大樓會有四十七至五十一層,將會成為全港樓層最多的公共屋邨。

發展計劃除了原來中轉屋的範圍外,也包括私人土地。現場四週有不少抗議標語。

209. 洪福邨

落成於2015年。人口:9255。

離開元朗市,來到洪水橋新發展區的第一條邨:洪福邨。洪水橋是繼天水圍後下一個元朗區的大型發展區,未來還會增設西鐵站。不過洪福邨離開未來西鐵站的位置很遠,和現有輕鐵站也有一點距離,說白了就是新市鎮的開荒牛:來的時候甚麼都沒有,到日後發展成熟了也不見得直接受惠⋯⋯讓我想起將軍澳的景林邨。

洪福邨還有個巴士總站,有數條以此為起點的巴士路線,作為對外連絡。這個巴士總站蓋得和沙田水泉澳邨的那個有點似:有大型上蓋,但又不會再在上面蓋樓,保持一定的採光和通風。應該是新一代屋邨巴士總站的設計思路吧。

洪福邨本身以綠化和環保作為設計主題。各種花卉的介紹還不錯,至於其他環保設施的展版則有點簡陋。

210. 天耀一邨

落成於1992年。人口:12751。

從洪水橋乘搭兩站輕鐵,來到天水圍。天耀邨在天水圍最南端,分一邨和二邨,就在西鐵站的對面。天耀邨入伙的時候完全處於香港邊陲,西鐵尚在研究階段。後來西鐵站就在天耀邨門口,居民算是中了頭獎吧?

有說天水圍要分天南和天北,南邊除了交通比較方便外,規劃配套也比較好。走在天耀邨,感覺十分明顯。作為天水圍第一條公共屋邨,政府在此可下了重本。

211. 天耀二邨

落成於1993年。人口:12178。

天耀邨有個標誌,就是個「天」字,邨內可見以此設計的雕塑。邨內還有一系列設計十分細緻的水景,有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不過現在已沒有水景可看:還是那個問題,當日設計圖中的雅緻景觀,敵不過今天不做不錯的管理哲學。

當區區議員是當選時年僅二十二歲,民主派的伍軒宏。加油啊!

212. 天慈邨

落成於1997年。人口:9026。

天慈邨在天耀邨的對面,離西鐵站略遠。雖然連同居屋也只有五座大樓,卻也有屬於自己的屋邨商場,加上北面就是天水圍體育館和游泳池,配套充足。

213. 天瑞二邨

落成於1993年。人口:9879。

從天水圍的東南角走到西南面,來到天瑞邨。天瑞邨分兩部分,南邊是二邨,北邊是一邨,中間是商場、社區中心,和巴士總站。正常不過的設計。

在社區中心的旁邊還見到抗爭文宣的痕跡,不過已看不清內容是什麼。

214. 天瑞一邨

落成於1993年。人口:13999。

位於新市鎮的屋邨要建立特色其實有一定難度,特別在天水圍,本來就是一大片漁塘,沒有太多歷史文化可以嵌入其中。天瑞邨弄了一條賞樹徑,算是為邨中景觀加上了一點主題,雖然恐怕留意到的住客也不會太多吧。

215. 天華邨; 216. 天恩邨; 217. 天澤邨

天華邨。落成於1999年。人口:12366。

接下來的三條邨,坦白說,我到今天還是數不清哪一條是哪一條。天水圍西北面有數十座的公屋大廈,差不多全部都是和諧型。從頭到尾走一遍,強烈感到「屋邨你住哪一座」的唏噓,完全埋沒於人海一樣。在此長大,會否很容易感到人生渺小?

天恩邨。落成於2002–2004年。人口:10889。

我知道我這樣說有點不公道。畢竟僅是這三條邨的人口已是三萬多,再加上天恒就超過五萬了。這五萬人一定有他們的故事,有他們的追求。只是相對於香港其他社區,天水圍的這個角落最少在外觀上可能是最欠獨特性的一塊吧。

天澤邨。落成於2001年。人口:11695。

天北的問題,和規劃有關;而規劃的問題,當然和政治有關。這一帶興建的時間剛好是九七後政府大規模建屋以解決房屋供應問題的時候,有土地就有盡,沒有留下太多的空間做規劃設計。就連兒童遊樂的設施,也只能放在兩座大樓之間的空地。如此迫促的生活環境,外面看起來就形成一片樓海。

218. 天恆邨

落成於2001年。人口:20455。

走完三條邨,樓海還未完,還有天北最大的一條邨:天恆邨。天水圍北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規劃失當的代名詞,天水圍曾被視為悲情城市,當中受廣泛報道的家庭慘劇都發生在天水圍北。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所紀述的倫常慘劇,原型就在天恆邨發生。

回想當時香港正面對經濟衰退,社會對天水圍的關注也曾經激發社會企業進駐,商台的「天比高」就設於天恆邨,引發了不少討論。我特意上去看看,發現已經關門不再營運,剩下一個封塵的招牌。從後樓梯的窗口望出去,又是一片樓海。

仍然有很多人在努力。自從開始這個走遍香港公屋系列以來,每次經過民主派議員的辦事處都會拍一張照片。香港政治的傳統智慧認為民主派在公屋區參選特別難,所以特別值得支持。

來到天北,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在二零一四年佔領運動後成立,在當地舉辦了很多社區活動。其中王百羽於二零一五年選舉中在天恆挑戰工聯會大將陸頌雄,得一千三百多票,大敗而回;但他沒有放棄,在二零一九年捲土重來,得六千多票勝出,成為當屆元朗區及新界西票王。

不過,他因為初選47人案而被還押,不知何時才能重獲自由。無法服務選民,他已於五月初辭去區議員一職。以下照片是在之前拍攝的。沒想到這次因公屋之旅而拍下的眾多區議員辦事處圖片,會帶上這樣的時代意義。

219. 俊宏軒

落成於2003年。人口:12518。

俊宏軒在天恆邨的對面。見到個「軒」字,就知道又是一處本來是居屋,後來變成公屋的屋苑。居屋居民一般比公屋居民的收入要高一點,把一大片本來規劃是居屋的樓宇變成公屋,當地的各種社會服務設施就未必會跟得上,也加深了天水圍北的社會問題。學術研究也顯示解決貧窮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是讓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混居,讓社會資源得以共享。當同一區全部都是公屋的時候,也會影響當地的社會流動。

220. 天逸邨

落成於2001年。人口:14589。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天逸邨。天逸邨本來是逸天苑,又是居屋變成公屋。如是者天水圍最北端的四個屋苑,全部都是公屋,社會壓力可想而知。

後來因為公屋的商場都賣了給領匯,私營化下失去了本來服務低下層的能力,而天水圍北本來又只有公屋商場,居民百上加斤。為回應不滿,政府在天逸邨附近搞了個叫天秀墟的墟市,帶動地區經濟。

221. 天晴邨

落成於2008–2010年。人口:15884。

穿過天秀墟,來到天水圍北比較新的一條邨:天晴邨。這條邨以飛鳥為主題,無論是頂樓或是底層都加添了飛鳥裝飾。相對於天北的另外幾條邨來說,算是有自己特色的了。

順帶一提,天水圍北的公屋也曾經被視為「新移民邨」,其實只是比例上多一點而已。例如一般公屋的新移民比例不到百分之十,這些當時的新屋邨則會去到百分之十至二十,算是比較多,但又不是個個都係。事實上,這幾條邨在立法會選舉中是本土派的票倉來的,因為相對於新移民,這兒更重要的人口特徵是年輕人特別多。

當區區議員是民主派的郭文浩。加油啊!

222. 天悅邨

落成於2000–2002年。人口:11811。

最後要介紹的天悅邨,得先說句不好意思。我的元朗之旅在去完天晴邨之後便結束了,到回家之後才發現去漏了天悅邨。於是我要第二天特別乘車再去一次天水圍,只為補回這一條邨。

天悅邨面積不大,甚至應該說是擠在幾條邨之間。邨內近乎沒有公共空間,又是一個用盡地積比率的案例。天水圍北的這種發展密度,真的不應該再出現了。

當區區議員是首次參選便勝出的民主派康展華。加油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