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青衣

梁啟智
Oct 1, 2020

--

葵青區範圍太大,原先的想法是葵涌和青衣分開兩天走,後來還是走不完,荔景再拆開,總共花了三天。青衣是我最期待的行程之一,首先是一直對於島上各「長字輩」的位置分不清楚,二是本身對青衣島較內陸的地帶毫無認識,所以一直很想走走。這次設計行程的時候也想了很久,因為島上各屋邨的位置本身不太順路,讓我想到島上居民長期埋怨零晨時段的交通問題,歸根究底就是各條邨的位置實在有點分散。

這次的行程包括:長青邨長康邨長亨邨長宏邨偉景花園青衣邨長發邨長安邨,和青逸軒

102. 長青邨

落成於1977–1983年。人口:13908。

青衣本來是一個離島,1974年建成青衣大橋(現稱南橋)後才得以發展,長青邨是第一條邨。走在長青邨,感覺有點怪異。這條邨在空間上明顯分成兩部分,「下四座」在山腳圍繞屋邨商場,「上四座」則是四座在山頂和山後面的「井字型」大廈,兩者中間夾住新建的青俊苑。翻查資料,原來以前的長青邨還包括現在長康邨的數座大廈,後來才分拆成長康邨。我不明白的是「上四座」在空間和生活上都比較靠近長康邨,為何當年分拆的時候卻把它們留在長青邨?

在「下四座」閒逛,有很明顯老公屋的感覺。不過據說這兒將會迎來大規模發展,政府將會見縫插針地加建四座四十層的大廈,將會完全改寫這兒的社區結構。

「上四座」都是「井字型」大廈,想起此行還未拍過那些經典的「井字型」照片,這兒拍一張。

堅持要爬上來「上四座」的一個原因,是過去乘車去赤鱲角機場,經過穿越長青邨底下的長青隧道是總覺得很科幻。這次刻意走到長青隧道上面,從另一個角度看看隧道入口。

103. 長康邨

落成於1979–1986年。人口:20968。

來到長康邨,感覺其實很不錯。邨中央平台帶來社區凝聚力,很有生活氣息。不過延續剛才長青邨的討論,長康邨的佈局也是很奇怪的。圍繞這中央平台的舊長型和雙工字型大廈是一個聚落,山上有四座Y型大廈(再加上青盛苑)則是另外另一個聚落,而山上的聚落自設另一個屋邨商場⋯⋯長青邨和長康邨加起來,就好像是空間上明明是三條邨,中間的一條邨卻被中間斬開併入另外的兩條邨。

走到山上的聚落,見到兩個蓋在平台上由行人天橋連接的「冬菇亭」,在其他屋邨都沒有見過這樣的設計,刻意拍一下。

順道經過被傳媒視為「淘大翻版」的康美樓,還好疫情沒有在此全面爆發。

104. 長亨邨

右面為長享邨。落成於1990–1995年。人口:13638。

離開長康邨,沿青衣西路繼續往山上走,很快便來到長亨邨。對長亨邨的印象,就是抗爭文宣大爆發。在邨口橫跨青衣西路的很人天橋上,見到被油漆覆蓋的抗爭字句,另一條柱上卻又再新加了抗爭字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長亨商場依山而建,目前正在大裝修之中。在商場入口,看到這句沒有被完全刷走,當時還未算是非法的抗爭句語。

在從長亨邨通往長宏邨的行人通道上,找到兩隻象徵抗爭的青蛙頭和 Be Water 字句,畫在原有的紙皮石上變成漂亮的馬賽克。在一個理想的世界 這璧畫應該保留下來作文物保育啊⋯⋯

105. 長宏邨

落成於2001–2003年。人口:9998。

來到長宏邨,感覺好像發現了長亨邨的抗爭文宣是怎樣來的。長宏邨的抗爭文宣雖然大多已被蓋上,但看痕跡明顯更多。特別是從巴士站和邨口中間的停車場,牆上的字句起碼被蓋上兩次。翻查數據,邨內年輕人比例頗高,加上這兒地處青衣山頂盡頭,守哨較易,文宣句語似乎也因此而特別多。

來到巴士總站的上蓋,可能因為不屬於屋邨範圍,抗爭字句就沒有被蓋上。

該區區議員是首次參選便勝出的民主派郭子健。加油啊!

在長宏邨的後山,有一幅相當破舊的璧畫,可能是再之前青欣臨時房屋區留下來的。看見這些小孩子的臉龐,懷疑半夜路過時會覺得很恐怖。

回到邨口的停車場,遇見留浪貓一隻。

106. 偉景花園

落成於1991年。人口:5359。

從山頂經青衣西路走回山腳,長命斜的路旁有幾個油站,沒有途人。青衣似乎不是一個很適合步行的地方,最少這一段不是。

偉景花園是房協屋苑,只有第六和第七座是出租單位。屋苑位處青衣邨一角,房協屋苑很多都是封閉管理,我沒有進去,在外面看了一下便回到青衣邨。

107. 青衣邨

落成於1986–1989年。人口:8783。

青衣的公屋大都是以「長」字起頭,唯獨青衣邨例外。青衣邨本身位於青衣墟附近,以原來的地名命名似乎更好。屋邨以四座Y型大廈組成,人口不算多,商場也不算大。

在青衣邨的旁邊,還有新建資助房屋的綠悠雅苑。屋苑本來是曾蔭權年代發明的「置安心房屋計劃」下的第一個項目,不過這個有點不倫不類的計劃在屋苑還未建成便被取消,改以折扣價格出售予合資格人士。這屋苑的設計貼近私人發展,不像是傳統資助房屋。如果政府建的資助房屋都有這種質素,去除資助房屋的負面社會印象,說不定對打擊樓價會更有作用。

108. 長發邨

落成於1989年。人口:6597。

最後來到青衣北岸。我一直以為靠近海旁的這幾座樓就是長安邨,原來搞錯了,是長發邨才對。長安邨和長發邨中間的大型商場,原來也算是長發邨的。真的不好意思。

來到青衣北岸,當然要在海濱公園走走。過去有不少人批評公屋不應有海景。我叫他們早點回家休息。海景不應只屬於有錢人的。

看對面荃灣西站的新住宅發展,感覺⋯⋯很科幻。

109. 長安邨

落成於1987–1989年。人口:21791。

好了,來到真正的長安邨。一條和古城長安同名的屋邨,不知道當初起這個名字時是有意還是無心?又,這條邨外觀上和長發邨真的沒分別啊⋯⋯

當區區議員也是首次參選便當選的民主派張文龍。加油啊!

110. 青逸軒

落成於2003年。人口:約2100。

最後一站,來到本來是作居屋用的青逸軒,因當年停售居屋而變成高檔公屋。看大堂的樣子,確實比一般公屋裝修都要有格調。很希望有人可以研究一下當年各區居屋變公屋帶來的社區影響⋯⋯

臨離開前,在附近的幼兒園拍了這張照片,為疫情下的香港留個紀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