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本來的目標是要一次過走完葵涌和荔景,結果當然沒有成功。只是完成葵涌段已經累得要命,畢竟上落山路段極多,好不容易。不過今次能做訪好幾條想去很久的屋邨,也算是十分滿足。
我對葵涌中心區的工廠帶不算陌生。小時候母親在大連排道的製衣廠上班,暑假我會跟隨她一起去工廠,坐在一堆布頭布尾中間呆半天。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件頗古怪的經歷。我對葵涌的印象只限於此,在工廠帶四周的公屋印象十分模糊。
是次行程包括:石籬一邨、石籬中轉屋、石籬二邨、安蔭邨、石蔭東邨、石蔭邨、葵興邨、葵涌邨、大窩口邨、高盛臺、葵盛西邨、葵盛東邨、葵聯邨、葵芳邨,和葵翠邨。
111. 石籬一邨
上葵涌是我最陌生的公屋區之一。畢竟這地方在山上,不是刻意來的話也不會路過。有次行山,從城門水塘下來,因為走錯路去了石蔭,我當時完全搞不懂自己在什麼地方,也記不起最後是如何回到山下。
另一個上葵涌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我認識有些住在這一帶的朋友會先坐車經城隧到大圍,然後再轉車出市區。他說這樣走比經荔景山出去要快,讓當時居於沙田的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不過這次我來上葵涌,也是從大圍乘小巴過來的。
石籬一帶始建於六十年代尾、七十年代初,後因「26座問題公屋醜聞」而要拆卸重建。現在的石籬一邨建於八十年代,其中兩座雙工字型設計的大廈一看便知道是八十年代的產物。
石籬一邨沒有自設商場,正中央是一個多層停車場,感覺有點奇怪。畢竟多層停車場都是相對人流較少視覺上也不太吸引的東西,放在正中位置好像有點礙眼。
上葵涌一帶的屋邨都是依山而建,街坊趁天氣好在上下山的樓梯上晒晾衣服,萬國旗飄揚。
112. 石籬中轉屋
石籬一帶有兩座初代的大廈尚未拆卸重建:它們是本來的第十座和第十一座,現在成為了石籬中轉屋。所謂中轉房屋,是政府在九十年代末清拆臨屋區之後,又未有足夠單位安置所有居民,就出現了中轉房屋這回事。元朗那邊曾經有過組合式的中轉房屋,說穿了就是多層版的臨屋區。後來那些組合屋都拆了,剩下寶田和石籬還有多層大廈用作中轉房屋。現在六十年代留下來的公屋已經不多,這兩座算是歷史見證。
這兒見證的歷史,除了老舊的,還有最新的。
113. 石籬二邨
穿過石籬中轉屋,來到石籬二邨。沒有走進石籬商場,因為這商場我近兩年頗常光顧。職工盟有一所培訓中心設在石籬的一所荒廢學校,我有時因為出席工會活動會過來,然後大伙一起去石籬商場吃飯。
取而代之,我沿著連接石籬二邨各座樓宇的中央通道一直往前走,因為這條通道可以帶我到下一個目的地:安蔭邨。
114. 安蔭邨
過去對安蔭邨的唯一印象,是去石籬的小巴會經過邨口,這次終於可以走進去看看。和很多公屋商場一樣,安蔭商場也是依山而建,商場內的扶手電梯成為邨內上下山的通道。安蔭商場屬半開放式設計,上面一個大天幕,空間感十足。
115. 石蔭東邨
穿過安蔭,轉個彎下山,來到石蔭東邨。石蔭東邨只有三座大廈,佔地不多。最讓我留意到的是邨旁有條行人徑。翻查地圖,是通往和宜合道的,下次再來要試走一下。
116. 石蔭邨
石蔭東邨往下走便是石蔭邨。我對石蔭邨的感覺不太好,因為這兒設計三面由大廈環抱,其中兩邊更是密不透風的單方向大廈。看到中間那個被高樓圍繞的小公園,感到在這兒生活該會很有壓迫感。我沒有逗留太久,穿過商場後便快步離開。
117. 葵興邨
離開了上葵涌,還要走一大段路,穿過梨木道兩邊的工廠,跨過葵涌道,再穿過光輝圍,才來到下一條邨:葵興邨。離開了半山地帶,難得可以在平地上走走,感覺不錯。
葵興邨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的重災區,第一代的樓宇在七零年代初落成,二十年後便要拆卸重建。現在走在邨內,見到都是九十年代的雙連長型大廈,感覺和橫頭磡邨很像。
118. 葵涌邨
享受了一會兒的平地,又要再上山。從光輝圍上葵涌邨,要先經過「百步梯」。聽聞這兒的居民幾經爭取,才得政府首肯興建扶手電梯,方便上落。日後扶手電梯建成,定要來再走一次。
扶手電梯的故事,我是從當區的民主派區議員黃潤達得知的。黃潤達在此當第四屆的區議員了。加油啊!
葵涌邨是全港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人口達三萬八千多人,比一些太平洋島國或歐洲小國的人口還要多。整條邨按上角街分開南北兩邊,商場設在中間。
因為居民多,這條邨劃分為兩個區議會選區。北邊的代表是民主派的梁錦威,同樣已代表此區多年。加油啊!
119. 大窩口邨
來到大窩口邨,遇到一個意料之外:要先從葵涌邨經電梯塔下山。因為我的計劃是經大窩口邨上葵盛山,這兒忽然要向下走,才讓我意識到這條邨是分開上下兩半的。我穿過山下的部份,經過另一座的電梯塔,才來到山上的部份,然後再找路前往葵盛山。山上和山下的大廈樓齡差距十年,感覺好像是兩條邨的樣子。
爬樓梯前,又經過一座位處半山的古廟。如果香港有人做過這些半山古廟的調查,我會很想看看。
120. 高盛臺
高盛臺應該是我此行到目前為止最「與世隔絕」的公共屋邨,比沙田坳邨還要過份。這條邨位處葵盛山的西北角,無論步行去葵盛西還是葵盛東都不接近,日常所需都要先在外面解決才好坐車回家。這條邨不以「邨」命名,明顯又是當年停售居屋的產物。翻查資料,果然本來是一條私人參建的居屋,後來轉為公屋出租。走到「邨內」,其實就是兩座大樓中間的一個小平台,見不到什麼商戶或設施,除了地面層有一家老人院;我發現很多使用率低的屋邨商場都變成老人院,似乎是一個政策來的。
121. 葵盛西邨
葵盛西邨是我這次來葵涌的最大重點。一直很喜歡這種建在山上的舊式公屋,各座大廈依山勢高低錯落,很有層次感。而葵盛西邨的一大特點,是這些大廈都以電梯塔和空中迴廊相連,十分之有特色。
飛到天上去之前,先到商場走一走。和很多舊式公屋一樣,葵盛西邨的商場設在平台上。邨內老人座在旁邊的座椅上乘涼,很舒服。
好了,我們來挑戰空中迴廊了。首先,第一站,當然是電梯塔。
來到塔頂,步進這條懸浮在半空的迴廊。這樣看,好像沒什麼。想到下面是十多層高的半空,還是腳步一浮。
走到旁邊看看,還是那句話,我畏高⋯⋯
122. 葵盛東邨
回到地面,向葵盛東邨進發。葵盛東邨因為「26座問題公屋醜聞」已經重建,現在邨內都是九十年代或以後的建築。沒有葵盛西邨的空中迴廊,只見一座座的「和諧式」大廈,感覺就沒有同樣吸引了。
當區區議員是已在邨內服務多年的民主派周偉雄。加油啊!
雖然不用「飛簷走壁」,但畢竟在山上,扶手電梯、升降機塔,還有行人天橋都是少不了的。從山上看下去,可見到葵涌中心區的全境。
葵盛東邨的商場是重建後新蓋的。商場下面的巴士總站,仍留下許多抗爭文宣的痕跡。
123. 葵聯邨
葵聯邨在葵盛東邨和葵盛西邨之間,顧名思義地把兩條邨連在一起;與此同時,這條邨也設有行人通道把葵盛山和葵涌中心區連在一起。在行人通道的最底端有一列長留梯,數月前曾有市民在每一級的梯階上寫上抗爭運動的每一個重要日期,以示一步一腳印。刻意前來拍照,可惜字句都已被蓋起來了。
124. 葵芳邨
回到平地上的葵涌中心區,來到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葵芳邨。不過我印象中的葵芳邨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是重建前的那個版本。特別記得這條邨,是因為地鐵荃灣線穿過邨的中央。為免噪音滋擾居民,這一段的地鐵架空路段是密封設計的。現在四周圍的建築都不一樣了,唯是這段架空路段的樣子沒有改變。想起來,這可算是香港第一代的隔音屏障吧?
125. 葵翠邨
葵翠邨是區內少數的新屋邨,建在葵涌警署後面,原址為警察宿舍。這條邨的設計相當有趣,兩座大樓浮在半空,底下三層卻沒有建成平台,而成為迴廊空中花園,視覺開揚也利於通風,很不錯。我猜是因為這條邨被高架道路和巴士總站包圍,路面噪音應該很嚴重,設計師不得不把樓宇的地基抬高吧。
來到這兒,時間已經有點晚,而且雙腿發軟。決定腰斬行程,荔景段留待下次繼續。
目錄: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上集:青衣
下集: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