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深水埗

梁啟智
May 21, 2021

--

來到官方論述中香港公屋的發源地:深水埗。官方說法視石峽尾大火為公屋的起點,之前提過其實東區的模範邨的歷史更早。學術界對香港公屋的起源有很多討論,不限於官方的歌功頌德。我認為最合理的說法是港英政府在冷戰時期面對中共壓力,不得不搞好香港的基本民生,公屋由此而來,石峽尾大火只是其中一個促成的契機。

話分兩頭,深水埗真的有很多公屋,今次差點又行到日落也未行完,還要擔心電話冇電。

是次行程包括:南山邨大坑東邨大坑西邨石硤尾邨白田邨澤安邨李鄭屋邨蘇屋邨元州邨幸福邨麗翠苑長沙灣邨麗閣邨麗安邨南昌邨富昌邨榮昌邨海達邨海盈邨,和海麗邨

185. 南山邨

落成於1977–1979年。人口:6592。

對南山邨的記憶,是以前在浸會大學諗書,有時和城大搞活動,完成後總是一大顆人去南山邨吃飯。但是每一次去南山邨都是夜晚,其實沒有真的在邨內走過。

今次來南山邨,第一個發現是邨內有很多有趣的裝飾佈置。例如那個大型跳飛機底盤,好得意。

而我發現南山邨應該一直以來也有很多裝飾佈置。剛才說的跳飛機看起來是新的,但邨內還有很多相當老舊的壁畫,而且畫工十分精美,完勝新一代公共屋邨。

南山邨最有名的裝飾佈置,肯定是街市樓上的這個小遊樂場。我覺得城市研究要開一門叫「IG學」,因為自從有了手提電話和Instagram之後,人和城市的關係起了改變,產生了很多大家特別要去拍照留念的「打卡位」。這些地方有些是刻意而成,也有些是本來一直都存在,卻因為被賦予新的意義而成為「隱世秘境」。香港的公屋有幾個這樣的地方,而南山邨這個小遊樂場應該是在眾多「打卡位」當中穩佔頭三名吧。

186. 大坑東邨

第一代落成於1955年;第二代落成於1983–1986年,2002年起重建。人口:4562。

南山邨的對面是大坑東邨。因為過去是啟德飛機航道,這一帶的公屋都比較矮。我很喜歡這個密度,只是不知道寸金尺土之下還可以撐多久⋯⋯其實後面二千年後新建的兩座已經蓋得比較高的了。

我對大坑東邨最感興趣的是邨口的一座八角型建築,很特別。這次有機會走近看清楚,原來是茶樓來的。

187. 大坑西邨

落成於1965–1981年。人口:2639。

有大坑東邨,當然也有大坑西邨。不過西邨和東邨的差異很大。東邨和香港大多數屋邨一樣,是房委會屋邨;西邨則是由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所建的。現在香港大多數公屋都是房委和房協轄下的,但在五六十年代還出現過其他機構,例如之前提到的模範邨就是由香港模範屋宇會興建。和模範邨一樣,大坑西邨因為不是房委或房協轄下,重建也出了問題,到最近才落實由市區重建局介入。

走在大坑西邨,發現這兒的大廈是沒有閘門的,非居民也可以走上去。香港的公屋大多在九十年代起便在地下大堂安裝大閘,只有極少數鄉郊離島的屋邨沒有安裝,市區應該只剩大坑西邨是沒有安裝大閘吧。

因為不是房委和房協轄下的屋苑,很多正常屋邨會有的改善設施這兒都沒有,甚至有點時空凝固的感覺。我在大坑西邨找到一塊四句十六字的屋邨管理告示,很久沒有見過這樣的中文了。

188. 石硤尾邨

經歷多代重建,現存樓宇分別於1954–2019年間落成。人口:22513。

如果大坑西邨代表時空凝固,石硤尾邨則是時空錯亂。經歷多代重建,石硤尾邨就好像一個大型公屋博物館一樣,不同時期的公屋大廈夾雜一起,從最早期的第一型徙置大廈到最新的非標準設計大廈都有。一條窩仔街,西邊有一九七七年落成的第19座和第20座,再後一點有一九八三年落成的第44座;對面則有二零一二年落成的美笙樓和美盛樓;而在第19座的南面又見二零一九年才落成的美禧樓和美柏樓。

當然,石峽尾邨內最老資格的,還是第41座美荷樓。美荷樓是重建項目中刻意保留的歷史建築,現已改為青年旅社,還設有公屋博物館模擬舊徙置大廈的場景,值得一去。

石峽尾邨的旁邊還有一個全港最新的公營房屋項目:南昌220組合屋。因應公屋供應嚴重不足,政府把石峽尾邨附近的一幅土地交給社福機構興建簡易組合屋以解燃眉之急。七十年前這兒因為石峽尾大火而出現第一批的徙置大廈,七十年後又再在這兒興建組合屋,香港的房屋問題何時才能得以解決?

在南昌220組合屋的附近,見到一列路邊販賣舊物的攤檔。記得曾經帶過一位外國學者在香港行街,他想去低收入區,於是我們去了天水圍和深水埗。他說,深水埗比天水圍好,起碼深水埗有攤檔。

在去下一站的路上,遇上這道恒生銀行的舊款金色大閘。聽說全港只剩下極少數,立即拍照留念。

轉個彎,還有一個關於石峽尾公屋歷史的地點要說一下。從前的公屋除了有住宅,也有工廠。石硤尾工廠大廈就是一個歷史見證。隨著香港製造業的沒落,加上創意產業論述的興起,這兒變成了創意藝術中心。

189. 白田邨

首代樓宇建於1969–1979年,現存樓宇分別於1975–2020年間落成。人口:21902。

和石峽尾邨一樣,白田邨也是一個不斷經歷拆卸與重建的大型屋邨。邨內處處沙塵滾滾,新建的白田商場和上蓋的樓宇尚未入伙。

白田邨依山而建,邨內有很多樓梯通道貫穿。在這條不斷重建中,既老又新的屋邨當中,還能找到抗爭文宣的痕跡。

邨內現存最老的一座大樓是第13座,落成於1975年,屬第七型徙置大廈。以號碼來命名的公屋大廈現在是拆一座少一座了。

在尚未被拆卸重建的部份,還有一座「火柴盒小學」。我以前讀小學的時候也是這種校舍的,現在同樣是拆一座少一座了。

190. 澤安邨

落成於1983年。人口:3703。

從白田邨繼續往山上走,我來到澤安邨。澤安邨是我這次深水埗公屋行的重點。小時候從沙田坐巴士出九龍,常常經過澤安邨,總是很好奇這條邨是怎樣的。想像中風景很好,可以飽覽整個九龍的景色。

走到邨內,發現今天的澤安邨似乎是一條典型的老人邨,邨內經濟活動不多,就連以前應該是食肆的冬菇亭也變成了閱報室。畢竟這兒對外交通也不太好,人口有限亦不能支撐很多商店,商場不少位置現在更已轉租給大學作夜校。

當區區議員是已連任多屆代表民主派的吳美。加油啊!

離開澤安邨後,我沿地圖指示步行回深水埗,原來要穿過一條山徑。有趣!

191. 李鄭屋邨

原落成於1955年,1980–1984年重建。人口:12043。

李鄭屋邨應該是香港其中一條最有名的屋邨,理由和屋邨本身無關,而是處於邨內的李鄭屋古墓。五十年代香港開始發展公共房屋,建設時無意中發現李鄭屋古墓,這是每個香港小學生都知道的故事。我之前有沒有來過呢?印象非常不確定,如果有的話恐怕也是六歲前,記憶早已混淆。就趁這機會,進去走走。

近年政府在古墓頂上方增設塑料天幕,避免水土流失。香港還有不少過千年的古蹟,不少還是最近才被發現的,例如小西灣的黑頭角石刻竟然要到了二零一八年才被發現,說不定香港各處還埋藏了許多歷史遺跡。

李鄭屋邨有千年遺跡,也有一年遺跡。在古墓後面的一座公屋大廈,有兩句未被完全抹去的抗爭文宣。

192. 蘇屋邨

原落成於1960–1963年,2016–2019年重建。人口:約18700。

深水埗區知名的公屋屋邨有好幾條,蘇屋邨是另一名邨。蘇屋邨的名氣,一方面來自它的歷史,算是香港早期最大規模和規劃最完善的公屋屋邨;另一方面來自它的居民,曾經是許多香港名人兒時成長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許冠杰、許冠文、許冠英兄弟,還有黃家駒、黃家強兄弟。在維基百科的條目上,還有非常之多的名字。

進入蘇屋邨前,先說說蘇屋邨的巴士總站。混凝土上蓋巴士站,現在已很少見到。像蘇屋邨巴士總站這樣設有彎型坑道的,更少見到。

今天的蘇屋邨是第二代。重建蘇屋邨的時候,政府刻意強調蘇屋邨的歷史地位,算是回應坊間對新建公屋變得沒有人情味的批評。當然,這過程也有一定的選擇性,讓我想起牛頭角下邨的保育,呈現的也是經過淨化的舊日子。

邨內一個重要地標是原屋邨辦事處外的「公主樹」,由雅麗珊郡主訪港時栽種。今天辦事處變成了郵局,外面也有介紹「公主樹」,不過繞了一圈卻找不到哪一棵樹才是,因為不知為何沒有清楚標示出來⋯⋯看來應該是這一棵。

翻查資料,當時政府則特別強調「蘇屋邨三寶」於重建時獲得保留:小白屋、燕子亭,和金漆大門牌。小白屋據說從前是士多,重建時原計劃是開咖啡室,不過位處屋邨中央似乎不太合適。到訪時看到變成了一家補習社,也很合理。

至於燕子亭的吸引之處則是其巨型壁畫,站在中間真的是一眼看不完。

193. 元州邨

原落成於1969–1970年,1998–2012年重建。人口:18482。

離開蘇屋邨,開始近黃昏,我也得加緊腳步。元州邨在重建前是元州街邨,九十年代中期重建成今天的樣子。邨內以和諧型大廈為主,因為建於填海地上,邨內空間變化不大。

194. 幸福邨

落成於2001年。人口:4489。

幸福邨離開元州邨不遠,只有三座,同址另有兩座公屋。大廈都是和諧型,很有九七前後的(沒有)特色。雖然這條邨不大,但也有自己的商場。

當區區議員是民主派新任的徐溢軒。加油啊!

195. 麗翠苑

落成於2019年重建。人口:約11750。

看到這條邨不叫「邨」而叫「苑」,得知又是一個入伙前幾經轉折的地方。這兒本來是舊的長沙灣邨,拆卸後土地空置,然後租了出去作哥爾夫球練習場。市區土地建高球場,可想像引來不少爭議。後來這兒規劃為出租公屋,然後又加入綠置居,名字改來改去,終於變成現在的麗翠苑,其中四座出售,兩座出租。香港過去數年的房屋政策很不穩定,很多計劃改來改去,也反映在現實的社區當中。

邨中出租公屋這一邊的基座有個小商場,開放式設計。

196. 長沙灣邨

原落成於1963年,2013年重建。人口:3344。

舊長沙灣邨本來不在這兒,而在麗翠苑那邊。現長沙灣邨的位置本來是警察宿舍,重建後繼承了長沙灣邨的名字。舊長沙灣邨有十三座大廈,現長沙灣邨只有兩座,中間一個小公園,一眼看完。

197. 麗閣邨

落成於1981年。人口:6488。

麗閣邨的位置有不少歷史可講。此處戰前是英軍軍營,戰時是日本的戰俘集中營,重光後重新再做英軍軍營,到一九七七年關閉。及後部分位置建成了麗閣邨,其他部分成為越南船民營。到了船民營關閉後,再建成麗安邨和西九龍中心。

麗閣邨是八十年代初的建築,屬舊長型,看起來和同期的沙田沙角邨有點像。

麗閣商場近年由民坊接手,翻新了一次,採用貨櫃工業風格設計,看起來和其他屋邨商場很不一樣。

在麗閣邨內走,感覺安逸寧靜。畢竟深水埗區是個相對迫夾的地區,這兒卻難得視野廣闊。

當區區議員是首次成功當選民主派的李炯。加油啊!

198. 麗安邨

落成於1993年。人口:2957。

剛才提到,麗安邨和麗閣邨原同屬英軍軍營,不過麗安邨這邊後來做了船民營,所以比較遲才興建。雖然大廈是和諧型,不過受啟德機場關閉前的航道所限,蓋得比較矮,感覺還不錯。

離開麗安邨,我要向新填海區進發。首先經過荔枝角道旁的「棚仔」,即欽州街小販市場。這兒主要販賣布料,是時裝設計學生常到的地方。二零零五年起政府提出收回土地,引發檔販和年輕人的不滿,糾纏至今。

深水埗作為香港其中一個最窮的社區,同時又處於市區黃金地段,土地問題特別突出。就在海壇街一帶,一個新的市區重建局樓盤剛剛落成,代表這兒周邊的土地利用也將會面對很大震盪。事實上,附近的通州街公園和天橋底是無家者的集中地,早前還發生過警察無故毀壞無家者的事件,又有一位受警暴的無家者在囚期間自殺身亡。香港設計中心早前亦在天橋底舉辦 Cyberpunk 藝術展,在這個極端貧富懸殊的現場不無諷刺。

199. 南昌邨

落成於1989年。人口:4847。

穿過通州街公園,來到填海區的南昌邨。天色漸晚,只好快步走過。

當區區議員是已服務二十多年的民主派衛煥南。加油啊!

200. 富昌邨

落成於2001–2002年。人口:14900。

西九龍走廊對出的填海工程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兩部分,前段就是現在的富昌邨,不過當時是深水埗碼頭。到了九十年代再填海,深水埗碼頭被撤銷,這兒便建成富昌邨,原來的海岸線變成深旺道。當時規劃的名字是「長沙灣西邨」,後來才改成富昌邨,不過邨內的馬路還是叫「西邨路」。因為富昌邨的興建比南昌邨晚,啟德機場已經搬走了,也就蓋得高很多。

201. 榮昌邨

落成於2013年。人口:3654。

富昌邨的北面有兩座公屋大廈,可能因為入伙年份比富昌邨晚很多,所以另外算一條邨:榮昌邨。

榮昌邨附近有個近年變得很重要的地標:西九龍法院大樓。近年很多和抗爭運動相關的案件,從二零一四年的佔領運動到二零一九年的抗爭浪潮,都在這兒審判。我也來過這兒聽審,而我覺得真的要聽過審,才能感到當今香港司法制度有多荒謬。

在富昌邨面向西九龍法院的一面牆上,還可看到許多抗體文宣殘留,形成強烈對比。

202. 海達邨

落成於2020年。預期人口:8600。

跨過深旺道,就來到九十年代因為機場工程而來的新填海區。這邊有三條邨,其中最新的是海達邨。不過在我到訪時尚未入伙。

203. 海盈邨

落成於2018年。人口:約3400。

在西九龍公路的另一面則是已入伙的海盈邨。海盈邨和海達邨之間有一條巨型行人天橋連接,在西九龍公路上十分顯眼。這條橋蓋得這麼高,跨度這麼大,猜想造價應該十分高。我奇怪的是為什麼這條橋要在西九龍公路的上面而不是下面通過⋯⋯當然我知道西九龍公路下面是鐵路軌道,施工會有困難⋯⋯但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沒有在公路和鐵路通車前便把這條行人通道蓋了?難道當初沒規劃這兒會有人住的嗎?

海盈邨的商場是以購物街的形式設計,外面還有幾張小艇造型的座椅,呼應海盈邨處於港口邊緣的位置。

當區區議員是民主派的鄒穎恒。加油啊!

204. 海麗邨

落成於2004–2005年。人口:16901。

總算在入黑前趕到深水埗之行的最後一條邨:海麗邨。我對海麗邨不陌生。以前為大學找社區服務點,就選了海麗邨。選這地方的原因是因為這兒地理上比三條高速公路和主要公路圍繞,從地鐵站過來也要先穿過西九四小龍的中產屋苑,雖然位處市區卻和周邊割裂。要帶學生做社區服務,就選了這條邨。

那時候我每次來這條邨也不太情願:我怕小朋友。學生做社區服務,難免會和一大群屋邨小孩圍在一起,全程大叫大喊。我,比較,喜歡,安靜。

當區區議員是民主派的楊彧。加油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