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辯論

梁啟智
3 min readApr 27, 2019

--

無意中看到一個討論,樓主質疑辯論比賽對促進參與者追求真相的能力的作用,說不建議同學參加,引來不少辯論愛好者回應。看這些回應,感到有點懊惱,因為這些回應似乎恰恰引證了樓主提出的質疑。

辯論愛好者的回應,是說參與辯論比賽在他們的經歷當中,的確有助鍛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問題是這個回應,正正重演了一個辯論比賽常見的問題:把一個本來無比有趣的命題,簡化成一兩隻字的爭議。試想想,無論最後證明是「有」或「沒有」協助鍛練他們的思維能力,本身已是個相當狹窄的命題,可說是個二元思維的經典例證。比較有意義的,起碼應該是放開這條問題,轉去問辯論比賽的形式能鍛練出怎樣的思維能力,又如何弱化了另一些的思維能力,而這又可以如何補救。這比走去爭辯「有」或「沒有」/「能」或「不能」應該較有意義吧?

我是很怕辯論比賽的。過去有同學邀請去做辯論比賽評判,有時會勉為其難去一次,但近一兩年基本上都把邀請推掉。真正的理由,如剛才所說:作為一種鍛練思維能力的活動,在我當過評判的辯論比賽當中,效果都很有限。注意我不是說沒有,而是有限。請不要又跳進二元對立的爭議啊。

在我做個評判的辯論比賽當中,每一次完結時我都重複同一個評語:你們可不可以想得闊一點?為什麼總要把辯題越弄越窄呢?有次辯題是談中美關係,雙方從頭到尾都在講政治,之後我問:「經濟呢?文化呢?社會呢?」又有次講私立高等院校,雙方都是基於香港現有的私立高等院校去講,之後我問:「外國名校來港開分店又如何?為何你們兩邊都當作不可能或不存在?」還有一次是關於土地開發的,雙方都不停說成本,卻都只是經濟成本,沒有一邊談社會成本。

最初我還以為是我遇到的隊伍表現不好,但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後,我開始懷疑是否辯論比賽的形式促使了這個「越講越窄」的趨向。因為是比賽,因為有正反雙方,因為每邊輪流發言,因為時間限制,因為要計分,於是就容易變成一個各自表述的聯合記者會,很少會自覺的要把題目拉闊。

再重複一次,我絕對不是說辯論比賽「冇用」,我不要二元。我是想知道這個鍛練思維能力的方法可否變得有效率一點。很不幸,我發現一場個多小時的辯論比賽,通常有新內容的部分只得五分鐘左右,其他的時間只是互相重複堅持己見而已。一方面時間白花,另一方面卻又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內容沒有提及,不是很沒有效率嗎?我經歷過很多其他的活動,都可以更有效率地利用同等的時間,帶來更多的觀點碰撞啊。

或者,最起碼,可否取消「試咪」這個儀式?為何還要有「試咪稿」?一個稱職的評判,是不會考慮「試咪」這個環節的表現或內容的,那為什麼還要評判花時間去聽你們每一個人「試咪」?對我這個評判來說,很不幸,這個儀式形同折磨,很難捱。真的要「試咪」,其實評判來之前喜歡試多久也可以。再者,現實世界中的辯論,無論是立法會的電視辯論,還是電台晨早直播室的針鋒相對,都是不設「試咪」的。先不說思維能力,如果辯論比賽的目的要鍛練公開演說的膽量的話,把「試咪」這個部分除掉,不是更有現實意義?

各位辯論愛好者,可否為現存辯論比賽的模式提出一些改革,增加其養份?

--

--

梁啟智
梁啟智

Written by 梁啟智

- 喂,咪住先,再講清楚少少得唔得?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