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黃大仙

梁啟智
Jun 29, 2020

--

選黃大仙區作為「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之旅的起點,大概是受《獅子山下》影響,要看公屋總得從獅子山的山麓開始吧。此行的屋邨包括:橫頭磡邨樂富邨美東邨東頭邨東匯邨黃大仙下一邨黃大仙下二邨黃大仙上邨竹園南邨竹園北邨鳳德邨慈樂邨沙田坳邨慈正邨慈民邨慈康邨富山邨彩虹邨。另有彩雲一邨彩雲二邨彩輝邨留待觀塘之行一併完成。

黃大仙區

好,我們出發了!

1. 橫頭磡邨

原於1959–1961年建成,1982–1994年重建。人口:17116。

第一站選橫頭磡邨開始,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這兒是房委會的服務中心,每次有甚麼居屋申請總有記者來採訪趕交申請表格的市民,於是也成為了香港資助房屋政策的代表地點。

其二是我總覺得這藍色很漂亮。

橫頭磡邨的中央是樂富商場。自從香港的公屋商場變成上市公司領匯之後,社會大眾對私營化下的公屋商場追逐營利未能服務低下階層,怨聲載道。

路過劉珈汶議員辦事處,是去年新當選的民主派區議員。加油啊!

2. 樂富邨

原於1957–1961年建成,重建於1984–1996年。人口:9952。

說到樂富商場,也就來到商場上面的樂富邨。邨中不少樓宇是以「特別設計舊長型」為藍本,上窄下闊,我一直很好奇低層單位的面積是不是比高層要大一點的。

穿過樂富商場和樂富地鐵站,便來到樂富遊樂場。我對這個公園很有感情。以前讀大學的時候晚上會過來樂富吃飯,然後總會穿過這個公園才會去乘車回家。這個公園曾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年度大獎。

公園旁邊見到當區區議員的橫額。本來橫額寫的是五大訴求,臨時用紙貼上了「注意車速 小心雀鳥」的字句,看來這兒最近發生過相關意外了。

往下一條邨的路上,經過候王古廟。此廟始建於清雍正八年(即一七三零年),相當有歷史價值。從前常常路過,今次一定要上來看看!

3. 美東邨

原於1974年建成,後於1983年、2010年,和2014年擴建。人口:6067。

接下來是我其中一條最喜歡的屋邨:美東邨。始建於1974年的美東樓本來一字橫排面向九龍城寨;後來城寨拆了,這兒可以往南看到整個九龍城,我想風景一定很美。

這座樓以前因為位處啟德機場的降落航道所以蓋得很矮,來到今日當然難逃清拆重建的命運,本來甚有特色的建築風格很快將會消失了。其實周邊大多數的舊公屋都已經重建,美東樓已是碩果僅存的時代見證了。

4. 東頭邨

原於1959–1967年建成,重建於1982–1993年。人口:15562。

黃大仙區的公共屋邨基本上都是「第二代」,原址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徙置大廈,後來因為提升居住環境和解決建築質素問題(包括貪污偷工減料醜聞)而重建,所以現在見到的樓宇大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或之後的。東頭邨也一樣。

東頭邨中央有一條有蓋行人通道貫穿,看起來的幾何構圖很有美感。

5. 東匯邨

2012年落成,2020年擴建。人口:1549。

東頭邨重建期間,部份用地分拆成另一條邨,現在稱為之為東匯邨。因為建設期在啟德機場搬遷之後,所以蓋得比四週的樓宇都要高很多。最新一座預計本年入伙;正正因為剛完工,所以引來要被徵用作臨時檢疫中心的說法,不過政府已澄清無此計劃。

來到黃大仙區的最南端,回頭看一看獅子山。

轉沿啟德河向北行。啟德河原為啟德明渠,曾經臭氣熏天,當地居民提議過直接蓋起來算了。政府提出可以改善水質,還說要模仿首爾的清溪川。現在工程完成了,大家覺得像清溪川嗎?

沿河北上,順路經過衙前圍村,特別拍照留念。衙前圍村代表了香港城市政治的一個奇點。香港政府一直對新界原居民的發展權有特殊對待,而常識中的新界是指獅子山以北的地帶,但法理上其實九龍界限街以北已是新界,於是介乎於獅子山和界限街之間的「新九龍」就陷入一個法律隙縫當中。衙前圍村就是「九龍十三鄉」之一,加上同時被政府和私人土地開發商收購,清拆時的土地權益引發不少爭議。

此村相信已有四百年歷史,重建項目開始後發現大量考古遺跡,於是整個重建計劃又再停擺,留待古蹟專家進一步研究。

6. 黃大仙下一邨

原於1957–1961年建成,重建於1989–1991年。人口:11454。

黃大仙下邨原為33座的徙置大廈,重建後成為今天的樣子。這兒的樓宇都以「龍」命名,如「龍澤樓」和「龍裕樓」等。在邨內也有一大幅的九龍壁,在地圖上把黃大仙下一邨的九座大樓畫成九條龍。順帶一提,圖中九龍奪珠的那顆珠的位置,現實上只是一個給小朋友嬉戲的遊樂場,沒甚麼特別的。

當區區議員是獨立民主派的郭秀英。加油啊!

7. 黃大仙下二邨

原於1957–1961年建成,重建於1982–1995年。人口:19050。

黃大仙下一邨的旁邊就是下二邨,吸引到我注意的是「何鴻燊公園」。原來有個公益金善長命名計劃,澳門賭王何鴻燊在一九九八年捐款五百萬,於是命名公園以為答謝。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五百萬這個數目其實無論對何鴻燊或是做慈善來說,也不算很多,卻已換到一個公園的命名權⋯⋯

公園內循例掛上打擊非法聚賭的橫幅,雖然很多政府公園都有,放在這兒卻總是有點怪怪的。

橫跨東九龍主要幹道:龍翔道。繼續向北進發。

8. 黃大仙上邨

原於1957–1964年建成,重建於2000–2009年。人口:11488。

九十年代至二千年初,香港的公共屋邨以「和諧式」設計為主,重建後的黃大仙上邨就是一例。倒模式的「和諧式」設計嚴重沉悶和欠缺特色,上面的圖片如果我不告訴你是黃大仙上邨而是其他相同設計的屋邨,絕對可以騙得了人。我沒有逗留多久,很快便離開前往下一條邨。

9. 竹園南邨

建於1984–1986年。人口:15264。

抬頭看到「井字型」設計,隨即大喜,因為自己就是在「井字型」的公屋中長大的。「井字型」的官方名稱是「雙塔型」,由兩個方型迴廊組成,迴廊中間通天,所以每家每戶的大門都可以看到各戶大門,有保安作用而且通風良好。看到竹園南邨有數座「井字型」大廈,立即跑上去拍照。

在竹園南邨、竹園北邨,和鵬程苑之間的十字路口有一條行人天橋。我為這條天橋起了個名字:「John Tsang橋」。回說上屆行政長官選舉,廣受市民支持的候選人曾俊華在這兒拍了一幅宣傳照,隨即熱爆網絡。競選團隊想到在這個位置為他拍照,十分聰明。獅子山和公屋代表香港庶民情懷,以此為拍攝香港特首選舉宣傳照的地點當然贏盡掌聲。

10. 竹園北邨

建於1987–1989年。人口:18749。

經由竹園商場跨過馬路,我來到了竹園北邨。竹園北邨全為Y型設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常見。

竹園北邨有個蓋得很有特色的公園,還有錦鯉池。不過最吸引我注意的是池旁的警告字句。這種介乎古雅與通俗的中文公文寫作手法,屬於九七前的香港,現在已不復見。

在到達下一條邨前,我穿過了介乎黃大仙站和慈雲山之間的舊樓。我對這一帶完全沒有認識(除了記得有城市當代舞蹈團的會址和有間不錯的川菜館),難得經過正想趕緊拍照,卻見到這樣的一張告示。

11. 鳳德邨

建於1991–1992年。人口:13342。

黃大仙一帶的地名都以龍鳳為名,剛才經過的舊樓街道都以鳳為題,穿過它們之後就來到鳳德邨。

我對鳳德邨的最大印象是球場上有很多人在打籃球,完全違疫情期間的反限聚令,亦見不到有人執法,充分說明限聚令已變成政治打壓工具。為保護打籃球的鳳德邨街坊,沒有拍照。

正常來說從鳳德邨上慈雲山,應該使用邨後面的升降機和行人天橋系統。不過我這位遊客當然不懂得這樣走,很傻的沿斜路走上去。香港山多,公共屋邨常見建於山邊,得以升降機和行人天橋系統貫穿。對於非居民來說,這些通道有時像是迷宮一樣,我在此行中就不停因此迷路。

12. 慈樂邨

原於1964–1965年建成,重建於1995–2004年。人口:19623。

來到慈雲山,一個極為密集的公屋區。慈雲山邨原是香港最大型的公共屋邨,共63座,安置從中國大陸逃避政治鬥爭來港的難民。由於人口過於密集,難民來港後又誕下嬰兒潮,於是衍生了童黨和黑社會等問題,最有名為「慈雲山十三太保」。重建過後,已感覺不到往日的治安問題。不過這兒的人口數量卻有增無減,樓宇極為密集。

13. 沙田坳邨

原於1967–1968年建成,重建於2011年。人口:3130。

在走遍慈雲山六屋苑之前,先繞了一段路去沙田坳邨。沙田坳邨不在沙田而在慈雲山,不過後面的山徑倒是可以很快捷的到達沙田。

沙田坳邨不單本身離開慈雲山的中心地帶較遠,也沒有多少配套設施,兩座大樓只附設一間便利店,恐怕此邨的居民也會感到有點不便。

14. 慈正邨; 15. 慈民邨; 16. 慈康邨

左側為慈正邨,原於1966–1971年建成,重建於1993–2001年。人口:25844。右側慈民邨和慈康邨。

離開沙田坳邨,穿過慈愛苑後便到達慈正邨。黃大仙區在過去一年的抗爭浪潮當中被認為是居民最有抗爭精神的一區,去年底區議會選舉中民主派也贏取了所有的議席。走在慈雲山街頭,很容易可以見到抗爭浪潮留下來的文宣痕跡。

慈正邨的下面是慈民邨和慈康邨,以及旁邊的慈安苑。這兒一整遍都是「和諧型」大廈,而且蓋得十分密集,讓我有點喘不過氣。無意冒犯這兒的居民,但如果要我指出「和諧型」設計的問題,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慈民邨和慈康邨。

兩側是慈民邨,原於1967–1969年建成,重建於1994年。人口:6058。中間是慈康邨,原於1969年建成,重建於2002年。人口:9099。

17. 富山邨

1978年落成,2020年擴建。人口:3720。

離開慈雲山,沿蒲崗村道往下走,經過學校村和墳場,就來到富山邨了。除了今年新擴建的富暉樓外,富山邨原有的三座大樓都是舊式長型設計,而且中間有個平台,兩旁都是小店,很有舊式屋邨情懷。

富山邨原來的區議員是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新一屆交棒予由民協過檔民主黨的莫家嫻。加油啊!

在富山邨的後面,還有一整片的住宅發展,包括瓊軒苑、瓊山苑、瓊麗苑、海港花園、新麗花園,和嘉峰台。我以前是完全不知道這一帶原來住了這麼多人的,我從富山邨出來的時候有一小段還迷路了。

18. 彩虹邨

落成於1962–1964年。人口:18435。

來到此行最後一站:彩虹邨。彩虹邨無論是名字或是現實上也是香港最美屋邨之一,亦是極少數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仍然完整保留的公共屋邨。過去港英時代彩虹邨曾經是政府施政模範,接待過多名英國皇室成員和外國使節,連美國總統尼克遜也曾做訪。

近年來,彩虹邨卻成為了一個中國大陸遊客拍照留念的景點,據說是有旅遊網站介紹購物天堂以外的香港。我過去做研究的時候曾經訪問過彩虹邨的居民,他們對自己住的地方忽然變成遊客景點也感到很奇怪。

來到自己要出版《香港第一課》,要找個香港以外的人認識的香港地標作封面照,又不想再來維港夜景,和出版社討論了很久。最後用了林亦非拍的彩虹邨,出來的效果合適得不得了。不過,其實我自己從來沒有到過這個「景點位置」。好,我自己也來試拍一張留念吧。

行程至此,已走了三個多小時。黃昏將之,也走不下去了。黃大仙區其實還有三條邨還未走完,只好留待下回再續。

--

--

梁啟智
梁啟智

Written by 梁啟智

- 喂,咪住先,再講清楚少少得唔得?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