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觀塘(下)

梁啟智
12 min readSep 28, 2020

要打觀塘這個大佬,一次當然打不完。上次走完山上,今次到山下。雖然是山下,但其實也涉及大量的上上落落,坐了很多程的電梯塔。還是那句話:我覺得九龍東的電梯塔是可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香港特色都市景觀。

今次去了很多個以前只在地圖上知道名字的地方,今次到訪後感到十分喜愛,可以成為日後閒時做訪的都市秘境。

是次行程:翠屏南邨翠屏北邨和樂邨雲漢邨樂華南邨樂華北邨觀塘花園大廈牛頭角上邨牛頭角下邨彩霞邨彩福邨彩德邨彩盈邨,和啟業邨

88. 翠屏南邨

原建於1955–1958年,1989–1995年重建。人口:12832。

決定以翠屏南邨為起點後,在網上找了一下,原來要從觀塘地鐵站乘小巴前往。路程雖短,但慶幸有乘搭小巴;地圖上沒看出來,原來這條邨是建在一個山坡上的,小巴從山腳一路開到山頂。我在中途下車,然後沿另一邊的有蓋行人通道走下山。

走過一整排的Y型大廈,來到山腳,見到當區區議員民主派洪駿軒的辦事處。加油啊!

89. 翠屏北邨

原建於1955–1958年,1981–1998年重建。人口:15274。

來到翠屏北邨,感覺超爽!翠屏北邨由翠屏道隔開兩邊,中間有多條行人天橋貫穿。在各住宅大廈的下面,是多層高低錯落的平台、公園,和商場,十分有空間感,四通八達而且十分通風!其實只要在走道佈局花心思,公屋空間也不一定會令人感到倒模沉悶。

與其他公屋不同,翠屏北邨不止有一層平台,而是有多層平台,於是中間就可以出現各種空間佈局,更可預留空間設置超高樓底的運動設施。

當然,既然邨內行人通道眾多,免不了會成為「文宣空間」。這條行人天橋就同時有親建制和反政府的宣傳字句。

90. 和樂邨

於1962–1966年落成。人口:4381。

從翠屏北邨的其中一條行人天橋往西走,就可步行到和樂邨。可能因為當天陽光正好,映照之下和樂邨的外牆顏色顯得十分豔麗,處處感到可以用來當電影拍攝場景。

和樂邨是香港少數仍未拆卸重建的七層大廈,過去的建築標準當然追不上今天的要求,所以房委會也在十年前在原有建築的外面加設了升降機方便居民。

當區區議員是民主派的鄭景陽。加油啊!

91. 雲漢邨

落成於1998年。人口:約2200。

離開和樂邨,來到觀塘市中心半山的雲漢街;穿過一列舊樓,就是雲漢邨。

雲漢邨只有兩座,有點見縫插針地設在康寧道遊樂場的盡頭。邨中沒有甚麼配套設施,不過週邊的舊街應足以提供生活所需吧。

92. 樂華南邨

落成於1982–1985年。人口:12843。

從和樂邨走到樂華南邨,我可吃了不少苦。得明白,街道圖是沒有上下坡概念的,我見到有山坡的時候是不會知道該爬過去還是繞過去,這次我就交了學費。我從康寧道走上功樂道的南端,見到有條長樓梯可以上去康利道;見到康利道可以連回功樂道的北端,也就爬上去。到頂後,我已透不過氣來,才發現康利道是一座小山來的,我要去樂華南邨的話跟本沒有必要爬上來。好⋯⋯當是一場都市歷奇好了。

來到樂華南邨,發現主要由四座Y型大廈組成,中間有個寧靜的小亭園,感覺寫意。我覺得Y型大廈就有這個好處:你把它們邊貼邊的放在一起,中間自然就形成一個聚腳點,弄個公園或者遊樂場在空間上已有聚焦的效果。

路過當區區議員民主派蘇冠聰的辦事處。加油啊!

93. 樂華北邨

落成於1985年。人口:8920。

除了四座Y型大廈外,樂華南邨還有兩座舊長型大廈,雖然感覺空間上是屬於樂華北邨。真正的樂華北邨,則由四座雙工字型大廈組成;由於每座雙工字型都分高低座,所以紀錄上是算是八座樓宇。

樂華南邨和北邨共用的商場設在北邨中央,採半開放式設計,靠自然對流通風,不用開冷氣。我一直在想可不可以為全香港的屋邨商場做分類,暫時想到的有封閉性、半開放式,和平台/廣場/街鋪式,共三種處理購物空間和屋邨整體空間的做法。我個人的偏好,你看這個系列看到這兒,相信該知道是平台/廣場/街鋪式。不過樂華這種半開放式,其實也不錯。

樂華南邨和北邨的中間是巴士總站,而連接巴士總站和商場的空間,有個房屋委員會的標誌。這次公屋之旅走到現在,其實我還未知道這個標誌的典故,只是從小到大都覺得就是一座「井字型」的樣子,有人可以告訴我後面的故事嗎?

94. 觀塘花園大廈

落成於1965–1967年,玉蓮臺現址原建於1958–1959年,1985–1987年重建。人口:12578。

離開樂華,我又繞回到功樂道,因為下一站是觀塘花園大廈。平時乘搭地鐵經過牛頭角站,總會看到這座我總覺得像變型金剛機械人的龐然大物,原來是觀塘花園大廈的其中一座建築:玉蓮臺。今次帶大家穿過入口這個大洞,看看入面其實是怎麼樣的。

在玉蓮臺對面有個報紙檔,檔上面有隻巨型貓雕塑,有人可以告訴我這隻貓的來歷嗎?

玉蓮臺是觀塘花園大廈的重建部分,尚未重建的樓宇則在西面分五座,都是六十年代落成的。它們的名字很好聽:燕子樓、畫眉樓、喜鵲樓、百靈樓,和孔雀樓。

95. 牛頭角上邨

原建於1967–1968年,2002–2009年重建。人口:15004。

穿過觀塘花園大廈,來到牛頭角上邨。牛頭角上邨和下邨可說是另一個傳統香港庶民標誌,日常用語說到低下階層,常有「牛頭角順嫂」的稱謂。電影《嚦咕嚦咕新年財》當中麻雀俠劉德華散盡家財之後,聲稱就是在牛頭角上邨重新開始的。第一代的牛頭角上邨建於六十年代,現在的「和諧式」大廈則是二千年後重建而成。為了紀念牛頭角在香港公屋印象本身的地位,邨內放置了一些上一代牛頭角上邨的照片作為紀念。

至於這一代的牛頭角上邨,依山而建的廣場式商場還是有點特色的。

96. 牛頭角下邨

原建於1967–1969年,2012–2015年重建。人口:9716。

相對於上邨,重建後的牛頭角下邨可說是「舊式公屋情懷大放送」,處處可見各種舊式公屋的文化符號植入其中。首先邨口這首「四七」,已把舊式公屋的生活文化作出十分浪漫化的定調。

邨中通道的玻璃窗上則印上舊式公屋的繪影,和窗後面新建的大樓互相映照。

邨中央的天橋上還有個小型歷史展覽館,內有各式六七十年代文物。走進牛下,好像走進一個主題公園似的。當然,和所有主題公園一樣,這也是個潔淨版的公屋記憶。這兒不會有童黨,不會有癮君子⋯⋯還是呂大樂教授的那句話:很多人喜歡說自己在公屋長大,但說這些話的人現在都不住公屋,也不想回去公屋居住。

文物展覽外,牛頭角下邨還是有其他看點的。這個在邨旁的小公園,就修得十分漂亮。

在牛下的後面,是正在建築中的東九文化中心。對,是東九,不是西九。這個東九文化中心是屬於康文署的。後面相對於西九的文化政治,記得之前有學生在學期論文中寫過⋯⋯

97. 彩霞邨

落成於1989–1990年。人口:6105。

離開牛上牛下,穿過淘大花園,下一站便是「四彩」,即彩霞邨、彩福邨、彩德邨,和彩盈邨。第一站彩霞邨,是「四彩」當中最早落成的一條邨,只有三座Y型大廈。邨中央有個中式亭園,水池還有水,甚是難得。我最感興趣的,卻是後面的佐敦谷公園據說有幾條行山徑,以後有機會要找一下。

98. 彩福邨

落成於2010–2020年。人口:9075。

從彩霞邨經電梯塔上山,便來到了彩福邨。不知為何,一步進這條邨,便特別覺得有親切感。整條邨的佈局合理視線景觀開揚,建築設計也很有心思,有現代感之餘又不失用心細緻。例如邨口這幾條方便居民晒晾衣物的掛繩,相對於平時在各屋邨都見到卻又被忽視的「不准晒晾」標語,就明顯地以人為本。

當然,也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可以靠硬件設計解決。在邨中一角,我見到有些似乎困擾香港各公共場所的問題,這兒一樣要面對。

彩福邨的一大特色,是邨中央的停車場電梯塔外,刻有「「石山重重見綠蔭 彩雲片片現藍天」的對聯;而這對聯的字詞,也暗藏在邨中通道和休憩設施當中。我在邨中走了一圈,看看能否找到所有字詞,卻發現似乎它們的放置恐怕是隨機的⋯⋯有些字詞出現多於一次,有些卻一次都沒有出現呢。

99. 彩德邨

落成於2010–2011年。人口:17420。

沿連接全條彩福邨的行人通道往前走,很快便來到彩德邨。和彩福邨一樣,彩德邨也是建在山崗之上,景觀十分好。彩德邨的商場有點像個山頂商場一樣,可以從落地玻璃鳥瞰整個九龍灣,十分寫意。

「四彩」原址是平山石礦場,彩福邨特別弄了香港過去的採石業十分有名,花崗岩會運到世界各地作建築材料。彩福邨內有一條彩雲道史蹟徑,設有多塊展版介紹相關歷史,很有教育意義。

從彩德邨下山,可以乘搭商場升降機到底層,再穿過山下面由礦洞改建而成的行人隧道前往彩盈邨。我沒有走這條路,而是經彩禧路公園往下走。這個公園也是而礦山為主題,放了很多礦石和一些和開礦遺留的痕蹟相關的介紹,小朋友來玩之餘又可以認識一下這些知識。

100. 彩盈邨

落成於2008年。人口:9206。

最後來到「四彩」當中唯一不是建在山上的彩盈邨,由六座「和諧式」大廈所組成。或者因為在山下面的關係,感覺上就不如山上面的彩福邨和彩德邨那麼有特色了。

不過,細看之下,還是找到一些建築師留下的小小心意。在彩盈邨的商場彩盈坊,放置了一塊巨石。這塊巨石中央的圓孔,告訴你它是來自石礦場的產物,提醒大家彩盈邨曾經也是平山石礦場的一部份。

彩盈邨是「四彩」當中最靠近港鐵站的一條邨,經行人天橋就可以到達九龍灣站。在行人天橋的中段,可以看到觀塘線九龍灣站和彩虹站之間,由地鐵變成高架橋的一段。小時候坐地鐵總覺得這一段很神奇,現在拍張照片給大家看看。

101. 啟業邨

落成於1981年。人口:8905。

從九龍灣站出發,沿地鐵線再走一大段路後,就來到觀塘區的最後一條邨:啟業邨。這條邨相對來說要舊一點,都是舊長型和I型。在邨內閒逛,處處都見到老人家在乘涼休息。

最後最後,我離開了啟業邨,再次跨過觀塘道,回到觀塘區行程的起點:坪石邨。

要回來坪石邨,是因為上次來的時候忘記拍攝「九龍皇帝」曾灶財的「墨寶」。曾灶財的墨蹟在香港已剩下很少地方,大多數已被清除,政府難得用膠板把在坪石邨口一條燈柱上的「墨寶」保護起來,算是對香港文化保育作了丁點貢獻。

看完「墨寶」,順道去牛池灣村看看。九龍東真的每個地方都可以見到獅子山,隨手拍張照片都似是名信片。

--

--

梁啟智

- 喂,咪住先,再講清楚少少得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