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屯門

梁啟智
13 min readJul 9, 2020

自從開始了這個走遍全港所有公共屋邨的計劃後,不少區議員或前區議員朋友也好奇問道:幾時會來探訪我的那一區?其中一位前區議員朋友強力推介,說記得到屯門的時候要留意屯門的綠化做得不錯。他說得對。

此行做訪的公共屋邨有:富泰邨欣田邨寶田邨建生邨田景邨良景邨大興邨山景邨龍逸邨蝴蝶邨湖景邨三聖邨安定邨,和友愛邨

48. 富泰邨

落成於2000–2001年。人口:16783。

富泰邨應該是我最熟悉的屯門屋邨,因為嶺南大學就在旁邊。過去數年斷斷續續在嶺大客串教學,有時也會去富泰邨吃飯。不過我也得承認,所謂最熟悉其實也只限於商場而已。趁這次機會,到邨内走走。到邨尾,看到一大片的田野和寮屋。這些廣闊景致,在市區當然是不可求了。

可能因為富泰邨的旁邊就是大學,邨口的行人通道上各式運動文宣也特別多,不過現在絕大部份已被清除。記得去年還有國家主席的照片貼滿地上,經過的路人無法不踐踏。

紙張文宣可以被撕走,噴漆的就沒那麼容易去掉了。

從富泰往屯門西北面的公屋群,要先經過兆康苑。記得小時候覺得兆康輕鐵站的三角形設計很有趣,現在已成為兆康西鐵站的一部分了。

在兆康商場見到多年來代表該區的民主派區議員陳樹英的辦事處,外面還有連儂牆。加油啊!

49. 欣田邨

落成於2018年。人口:約13500。

兆康苑的後面是屯門最新的公共屋邨:欣田邨。入邨的通道設計相當糟糕:與兆康苑相隔的青麟路有很多大型車輛行駛,不設地面過路處,道理上居民應用行人天橋過路。但我在現場見到大多數居民都直接在路口橫過馬路,險象環生。

另一方面,欣田邨内的設計卻可能是我見過新蓋公共屋邨當中規劃得最好的。之前說過倒模式設計和街舖的消失使公屋生活變得乏味,欣田邨明顯在這方面下了功夫。欣田邨以中央露天購物街為主軸,兩旁住宅大樓高低錯落,走進邨内每一步都有層次有景深,整體佈局很能促進社區凝聚力,設計師應該獲得嘉許。

穿過欣田邨,踏上一條未命名的新建道路,向寶田邨出發。這一帶本來是原居民村和非原居民村交錯的地方,政治上不是每一片土地都可以動,規劃難度十分之大。先前發展欣田邨的時候,已引發原紫田村居民的不滿。這後面當然又涉及原居民本身在香港的特殊地位,如果規劃師可以忽視原居民村和非原居民的不同地位,把這片土地當作是白紙一張的做規劃,把土地利用的效率放在首位,做法肯定會完全不一樣了。

沿路上見到尚在興建的屯門54區1及1A號地盤和屯門54區3及4號(東)地盤,不知道未來會叫甚麼名字。不過按屯門西北部公屋群的命名格式,估計都會是「田」字輩的了。

50. 寶田邨

落成於2000年。人口:10782。

橫過欣田邨後面的村落和建築地盤後,便來到了寶田邨。寶田邨原為寶田中轉房屋。這兒要說一說歷史。香港的公屋建設一直都追不上需求,過去曾經有大量等候入住公屋的市民要住在政府興建的臨時房屋區中。這些安置區的環境極為惡劣,住戶均在屋外生火煮食,亦需要使用公共廁所。後來這些安置區逐漸淘汰,由所謂的中轉房屋取代。原初的中轉屋以組件興建,只有6層高,其實就是多層版的安置區。然後又興建了多層中轉屋大廈,寶田邨就是一例。後來隨政策改變,這些多層中轉屋大廈又紛紛變成正規公屋。

不過,當初興建多層中轉屋大廈的時候,規格是比正規公屋要差一點的。寶田邨部分單位改為正規公屋後,單位廁所狹小的問題一直為人垢病。結果政府的設計師搞盡腦汁,決定日後遇有單位空置的時候,轉租前會把内部重修,犧牲屋内其他空間來讓廁所可以略為改大一點點。我沒有機會參觀邨内單位,但僅僅是在公共空間走動,也感到這兒的配套明顯比其他公共屋邨要差一點,確實有點另類安置區的感覺。

離開寶田邨,要經行人天橋穿過一系列的小型住宅發展才到達下一個目的地。我想特別提一下這些通常只有兩座大廈的小型住宅發展,它們對特別是新市鎮的城市動態其實十分重要。因為這些發展規模細,所以檔次相對低一點;但也正正因為這樣,基座商場可以容納各種在大型高檔商場無法生存的社區經濟存活,例如補習社、改衣店、租書店,還有跌打診所等等。這些「散場」(分散的散)提供各種日常生活所需,角色不應被忽視。近年香港的新市鎮趨向由起碼十數座大廈組成的大型屋苑所主導,其實不太健康。發展這些大型屋苑必然要有一定財力方能入標,變相促進地產霸權,由少數地產商決定了香港的城市型態。

51. 建生邨

落成於1989年。人口:7876。

來到建生邨,一條完全由Y型大廈組成的公共屋邨。住宅大廈沒有甚麼特別要介紹,倒想說一下屋邨商場。建生商場採用半室內半室外的設計,以自然通風的方式降溫而不設空調,十分環保。我自己就十分喜歡這個設計,雖然我懷疑當地商戶可能還是覺得:你都是給我裝空調吧。

52. 田景邨

落成於1989–1990年。人口:9610。

步進田景邨,感覺有點怪:四處都是圓形石柱,使我懷疑自己走進了某個風水陣之中。不知道當初設計師放置這些石柱的時候,是否有何風水師傅高人指點。無論原意為何,來到今天這些石柱肯定十分之不受管理公司歡迎。我在邨中的這些石柱上都見到漆上了「嚴禁攀爬」的字句,似乎管理公司相當擔心萬一有人爬上去後跌下來受傷,以及一系列的責任問題。

田景邨和良景邨的商場是連起來的。在田景邨這邊,商場中亭有兩棵大樹,為這公共空間添上色彩。

53. 良景邨

落成於1988–1990年。人口:18951。

剛才說了,田景邨的對面就是良景邨,中間則是輕鐵站。輕鐵是屯門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認識的屯門朋友對輕鐵都沒有很高的評價,更覺得是被迫使用的交通工具而已。我想當中的一大問題是香港的輕鐵是一個相對過時的設計。現在流行的是低地台的現代化電車,車站設計要輕巧得多,上落也更方便。香港的「輕便鐵路」相對來說,既不輕,也不便。

石頭似乎是良景邨的一個設計標誌,邨内放置了不少觀賞石。此外,前面說到田景邨的那些石柱原來在良景邨更為普遍,只是沒有那些「嚴禁攀爬」的字句。似乎兩條邨的管理公司對風險管理的理解不太一樣。

說到管理公司,良景邨近年最為人所知的大事,要數到2016年的小販夜市衝突,大批穿上制服自稱管理人員的黑幫與居民推撞,更有記者遇襲受傷。事後警察以證據不足為由沒有提出檢控⋯⋯追索起來,七二一恐怕並不是第一次的警黑勾結了。

離開前,下了一場大雨,我在一所幼稚園的門外稍事休息。

順路見到連續多年代表良景邨的民主派區議員黃麗嫦的辦事處。加油啊!

從良景邨前往大興邨的行人天橋上面,文宣特別的多。

而且還有一款屯門獨家的文宣設計。

54. 大興邨

落成於1977–1979年。人口:18601。

大興邨是屯門區内較早期的公共屋邨,多數大廈採用「大十字型」設計。和在樂富邨一樣,看到大廈上窄下闊的設計,我又很好奇低層的單位是不是面積比較大。

輕鐵來到大興邨,有部分是輕鐵和一般車輛共用行車路段,特別拍張照片。

55. 山景邨

落成於1983–1986年。人口:21089。

從大興邨穿過了屯門工業區,我便來到山景邨了。屯門工業區是香港城市規劃史的一個重要教訓。回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屯門區剛開發的時候,輕工業如製衣在香港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屯門本來的城市規劃假定了大量區内人口會在屯門工業區上班。然而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大量工廠北移,屯門工業區雖然仍然存在,但卻少有勞工密集的輕工業,而變成僱用不了多少人的貨倉物流設施。屯門居民在區内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到市區,於是屯門公路天天堵車。城市規劃講的是數十年後的事,但香港社會變化快,而且受外在環境影響深,也就常常會追不上變化。

說遠了,讓我們回到山景邨。我對山景邨最好奇的地方,是輕鐵有路線在邨中穿過。這樣看起來,和日本有些穿街過巷的私鐵路線還有點像。

我過去一直對這設計有點懷疑的,因為只有一條路線穿過這繞環,而且只有單方向;外面的鳴琴站距離又不遠,卻是雙向還有多條路線選擇,居民是否都會選擇去鳴琴站上車,山景南和山景北其實有多大價值?

就這次嚴重沒有代表性的實地考察所得,似乎也有一定客量呢。

最後提一下,按傳媒所述,山景邨有極為嚴重管理不善的問題,而法團卻無甚作為。有街坊正組織簽名行動,逼使管委會及法團召開業主大會。近年時有聽到出售後的公屋出現管理問題,各處出現「光復法團」的行動,也是社區民主醒覺的重要指標。

56. 龍逸邨

落成於2013年。人口:約2700。

離開山景邨後,因為距離關係,我終於也坐上了輕鐵前往下一條邨。不過因為不懂得路,我下車後還是繞了一大個圈才找到我的目的地:龍逸邨。就地理位置來說,我一直覺得龍門路和屯門河中間一段的住宅區是屯門的一個怪地方。這兒位處屯門市中心和屯門碼頭兩個主要核心的中間,兩邊都有點距離,生活配套應該不太方便;而龍逸邨的位置,更是在這一片住宅區當中最偏遠的角落。翻查資料,這條邨應該不是原來屯門規劃的一部分,而是近年全港房屋供應不足之下,才見鏠插針地興建。

這個角落本來已經有點偏遠,興建時卻也沒有多加配套,就只有一座社區會堂,沒有商場。

但即使在這兒,還是找到反抗的聲音。

離開龍逸邨後,我乘搭輕鐵繼續往南走。在進蝴蝶邨之前,先去古蹟青山紅樓看一下。

相傳青山紅樓是當年孫中山指揮革命的地方,因而成為香港親國民黨人士的勝地,每年雙十更有升中華民國國旗的儀式。可以想像,這地方在今天的香港只能在被容忍的狀態下存在。也有學者認為孫中山的事蹟可能只是以訛傳訛,不足以把此處訂為法定古蹟。我的想法卻是剛剛相反,孫中山的事蹟是否真實並不重要,親國民黨人士多年來在此的活動本身已確立了這兒的歷史地位了。

57. 蝴蝶邨

落成於1983年。人口:11450。

青山紅樓的對面便是蝴蝶邨。現在稱之為蝴蝶邨的地方實是一整片相關發展的其中一部分,相連的還有湖景邨、兆山苑,和兆禧苑。再加上周邊的私人屋苑,就是屯門碼頭住宅區。因為人口足,所以蝴蝶邨的商場也蓋得明顯較有規模。

我對蝴蝶邨還是有點感情的。不知為何,中學時代同學們很流行去蝴蝶灣公園燒烤,蝴蝶邨就成為買食物和燒烤物資的地方,也就認識了蝴蝶邨。廿多年後,舊地重遊,在街市門口見到印象中以前應該不存在的數隻「蝴蝶」。

58. 湖景邨

落成於1982年。人口:13649。

剛才說過,蝴蝶邨和湖景邨是同一發展,不過湖景邨就以「井字型」大廈為主。

離開屯門南,我又一次跨過屯門河,還特別在橋上拍了張照片。政府剛宣布會將西鐵綫南延,並在圖中央屯門泳池的位置設站。到時這兒又會變成另一個樣子了。

59. 三聖邨

落成於1980年。人口:5044。

我期待來三聖邨很久了!在我想像中,三聖邨是一條很有漁港風情的一條邨。它的位置處於避風塘邊,四週有漁船,好像有點鯉魚門的感覺。事實上三聖邨的興建正是為了安置受屯門開發影響的漁民,大廈的名字也和漁業相關:進漁樓、豐漁樓,還有滿漁樓。

在邨内,仍然不難找到服務漁業的店舖,當然還有漁市場和海鮮酒家。

60. 安定邨; 61. 友愛邨

安定邨。落成於1980–1981年。人口:12024。

來到此行最後一站:安定邨和友愛邨。這兩條邨是連在一起的,中間還分享了同一個商場:愛定商場。話說這個商場近來改了個英文名字:H.A.N.D.S. ,我和很多朋友都感到莫名奇妙。這次來到愛定商場,終於知道 H.A.N.D.S. 是指什麼: Have a nice day shopping。好吧⋯⋯

友愛邨人口超過25000人,算是香港人口比較多的一條公共屋邨(第一名是葵涌邨,38674人),不過走在邨内卻不覺得焗促。正如一開始提到的那位前區議員朋友說:綠化很好。

友愛邨。落成於1979–1982年。人口:25471。

友愛邨人口多,所以分成兩個選區,現時的代表是民主派的工黨孖寶林健翔和林明思。加油啊!

最後最後,來到屯門,怎能不去一下屯門公園。沒有見識到各個高歌娛人的隊伍,原來是疫情下表演地點都被關閉了。喜歡唱歌不是問題,唱歌收錢也不是問題,但在公眾地方唱歌收錢而有影響到其他使用者,把整個公園據為己有就是問題了。要變成生意的,自己去酒樓包場喜歡怎樣都可以,不要佔用公家資源。

--

--

梁啟智

- 喂,咪住先,再講清楚少少得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