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大圍

梁啟智
Dec 1, 2020

--

完成了馬鞍山,來到大圍。大圍這幾年的變化很大,不過主要都集中在大圍火車站。公屋除了新增美田邨外,基本上從八十年代開始都沒有多大改變。不過儘管自己在沙田長大,大多數大圍的屋邨過去都沒有認真走過。

是次行程包括:顯徑邨顯耀邨隆亨邨新翠邨秦石邨新田圍邨美林邨,和美田邨

135. 顯徑邨

落成於1986–1988年。人口:17,069。

顯徑邨應該是我最認識的大圍公屋,全因小時候有同學住在這兒。不過今天的顯徑已經不一樣:多了一個港鐵站。所以,今次大圍之行也是由顯徑站開始。香港許多港鐵站都有上蓋物業,或被大型私人屋苑包圍。顯徑站雖然是新蓋的,卻又是例外,難得。

小時候很記得這個水池,頑劣的街童會坐在紙皮上從斜坡上滑下去。現在,沒有街童了;人長大了,這個水池似乎也比記憶中要細小很多。

另一個顯徑的記憶,是那一條從山上連到商場的有蓋行人路。只是記憶中不是這麼綠樹成蔭。道理也簡單:三十年後,樹長高了。

整條顯徑邨都是以Y型大廈組成。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Y型大廈,因為佈局上中間的位置必然會很寬敞。不像和諧型的十字設計,一整排密密麻麻,剩下來的空間少得可憐。

136. 顯耀邨

落成於2005年。人口:約2000。

在顯徑邨的北端,有一座單橦的公屋大廈。可能因為落成時間比顯徑邨要晚得多,獨立自成一條邨,叫顯耀邨。也是因為這樣,這條「邨」甚麼設施都沒有,所有日常需要都得回到顯徑邨才能解決。大概也是「八萬五」年代見縫插針的產物吧。

137. 隆亨邨

落成於1983年。人口:13,306。

隆亨邨是沙田區比較早期的公屋,很早落成。但我對這地方印象不多,依稀記得中學會考的時候其中一個考場好像是在這兒。

隆亨邨分兩部份,一邊靠近顯徑,另一邊靠近新翠,中間有一個小山。第一次走連接兩邊的行人道,發現小山旁有大量原居民墓地,就在居民日常生活通道的旁邊。有一點點懷疑,這條邨的夜歸居民是否都已經練得很大膽,還是入住隆亨邨之前要先經過膽量測試?

走進隆亨商場,立即覺得要拍張照片,原因是要頭頂的個圓拱型的天幕。小時候我最印象深刻的屋邨商場設計,是博康邨商場的圓拱型天幕。來到距離博康一點也不遠的隆亨,才發現這兒的商場也有個圓拱型的天幕。做了四十年沙田人,還能學到新東西。

138. 新翠邨

落成於1983–1985年。人口:17,475。

隆亨的旁邊是新翠邨。我對新翠的印象是一個沙田人的都市傳說:本來地鐵是有沙田線的,新翠邨還預留了地方建站。注意我這兒說的是地鐵,不是港鐵;那是地鐵和九鐵是兩家公司的年代。從地圖上看,新翠邨中央真的有一塊空地,看起來剛剛好可以蓋一個地鐵站。來到實地考察,只見一個停車場,想像不到那個不存在的地鐵站會是什麼樣子的。

走進旁邊的新翠商場,又見圓拱型天幕,好像這一帶的公屋商場都有圓拱型天幕似的。當年中學生的我實在無知得很。

離開新翠邨,往下一站出發前,路過新田村。沙田區有不少「城市中的村屋」,以前想過住在這種地方也不錯,密度低一點,卻又有城市的方便。不知道為何,到真的要置業的時候,卻沒有選擇村屋。

順路經過車公廟。車公是香港最佳時事評論員,沒有之一。

車公每年精準評論,附近也有民間響應。

139. 秦石邨

落成於1984年。人口:5,324。

秦石邨佔地不大,本來交通也不算方便,馬鐵興建後忽然多了個港鐵站在門口。我發現我住了幾十年沙田也沒有進過秦石邨商場,也就進去拍照留念。

秦石邨的後面是新建的車公廟體育館。未開放之前,從外觀來看,獲得不少好評。很多朋友都讚賞政府設施的建築設計越來越有特色。不過到開放之後,卻又引來一些質疑,認為入面的部局對用家構成不便。建築設計這回事,最後還是不能脫離功能。

140. 新田圍邨

落成於1981–1982年。人口:8,826。

再下一站,就是我這個沙田人一直想去,卻一直沒有去過的地方:新田圍邨。新田圍邨在大圍半山一角,如非刻意前往的話根本不會經過,我過去的印象只有各條以新田圍邨作為總站的巴士路線。

再想一下,其實又不是。我對新田圍邨還有一個印象:以前坐通宵小巴從九龍回沙田,經過獅子山隧道公路的時候,司機總會問一句:「新田圍有冇落」。如果有乘客回應,就會在公路旁邊一個避車處稍為停一停,讓乘客從這兒走樓梯到新田園邨。在我的想像中,那是一條很長的樓梯。今天終於來到:原來一點也不長,那個避車處其實離新田圍邨很近。

大概是因為地處山邊一角,加上人口老化,新田圍邨的商場十分荒涼。我四處走了一圈,發現沒有多少店家,剩下來的地方要不已經改作其他用途,就是正在裝修當中。新田圍邨到底在發生什麼事呢?

從新田圍邨出來,我沒有繼續往沙乙博的方向走,而是轉向城門河的北面去。橫過城門河的時候,看到大圍站一帶的眾多新建築。以前的沙田是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的,很不習慣。

順道來到這個上屆區議會通過興建的小型足球場,就蓋在城門河河道的上面。完全的小白象工程。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當年支持興建這東西的議員,應該都在上屆區議會選舉中被趕下台了。

141. 美林邨

落成於1981–1985年。人口:9,879。

來到美林邨。以前有中學同學住在美林邨,我也常常來。美林邨的名字沒改錯,大廈的綠色外牆都很美,和四處的樹木融為一體。

我對美林邨的另一印象,是這條橫跨城門河上游河道的雙層天橋。答應過自己要走一次上層,結果這次卻沒有走⋯⋯

現屆當區區議員是新當選民主派的吳定霖。加油啊!

142. 美田邨

落成於2006–2013年。人口:17,256。

最後,來到位處城門河最上遊,也是大圍最新的公屋:美田邨。

走進美田邨,有點意外這兒既是新屋邨,卻以一個近年較少見的方式規劃:地下巴士總站,樓上是封閉式商場,再以平台伸延到各住宅大廈。換句話說:蛋糕樓。不過考慮到美田邨是依山而建,地面空間有限,這樣佈局亦十分合理。

大家知道我對新年公屋大廈的命運很多不滿,總覺得太保守和太重複。來到美田邨,見到「美麗樓」,覺得要為夠膽改這個名字的房署職員說一聲:多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