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南區

梁啟智
Jun 25, 2021

把南區放在最後是因為這兒有最多我期待想去的地方,每一條邨都有值得我做訪的理由。田灣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華富邨怎樣可以走到華貴邨?香港仔如何上去石排灣?我好奇很久了⋯⋯

完成南區,也就完成這次走遍全港公屋之旅。接下來,還有一些想法要分享。不過在此之前,先得把南區的紀錄寫完。

此行包括:馬坑邨華富一邨華富二邨華貴邨田灣邨漁光村石排灣邨鴨脷洲邨,和利東邨

246. 馬坑邨

落成於1993–2000年。人口:2787。

馬坑邨位於赤柱。相對於其他鄉郊公屋,馬坑邨有一個很重要的分別:它不是處於新界的鄉郊,不在原居民土地政治當中。相反,圍繞馬坑邨的都是豪宅,居民看到的海景和舂坎角別墅富豪的海景,是同一個海景。

以上是我到訪這條邨前的膚淺想法。來到後,卻發現別有洞天,馬坑邨可能真的是我到訪過二百多條邨當中,最為景色優美的一條邨:理由和海景無關,而是馬坑邨的那條「坑」。建築師把水流完全融入到邨中園景當中,亭閣沿山勢拾級而下,完全不覺得單調,每一步都是景觀,樹影和流水的配搭讓人心曠神怡。

翻查資料,邨內樹木不少都是建邨時刻意保留,全邨設計曾獲園景設計大獎。

平常去赤柱遊玩的旅客,大概不會刻意走到馬坑邨當中,但其實很多人不自覺的已經進入了馬坑邨的範圍:赤柱最大的購物中心赤柱廣場,其實是馬坑邨的商場,最初由房委會興建。現在的赤柱廣場已經是領匯物業,大概不會有人把它當作是屋邨商場看待了。

從前來赤柱的時候一直沒有到過赤柱軍人墳場,今次堅決要去看看。這兒埋葬了英軍服務團的成員,他們在香港淪陷期間做了大量營救和情報工作。今天的官方香港史往往刻意貶低英聯邦守軍的付出,很不公道。

在赤柱軍人墳場的後面,是東頭懲教所和赤柱監獄。想起有許多友人,將會在入面渡過不知道多少年的歲月。

247. 華富一邨

落成於1967–1969年。人口:13540。

在這次公屋之行當中,我每去一條邨之前都會做點功課,盡量不錯過每條邨入面的有趣故事。不是每條邨都有故事好說,很多條邨都沒確實沒有太多特色。華富邨是例外的。華富邨的故事多得說不完。香港媒體每次要說公屋情懷,要把公屋當作旅遊景點介紹,例必華富邨。

華富邨在香港的屋邨發展史當中確實有特殊地位的。最早期的屋邨都建在市區或市區邊陲,附近又有工廠提供就業機會。華富邨的位置是明顯和其他已發展的地方割裂的,所以一定要做好規劃和提供大量的社區設施,讓居民可以不假外求。這樣的設計理念,後來大幅應用在特別是新市鎮的公共屋邨當中。

而華富邨又以鬼故事特別聞名,據稱華富邨的所在地原為日治時期的亂葬崗,各種故事從此而起。在華基樓的對面有個頗為隱蔽的空間,相傳有副棺木被密封在內。我刻意走到這個地方,可能因為照不到太陽的關係,總感到有點不舒服,快步走過。

說屋邨情懷,還是說人吧。華富邨的銀都冰室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正宗老牌屋邨茶餐廳。

銀都冰室內還保留各種七十年代裝飾,絕對不是現在那些自稱冰室的假古董佈置。又,意想不到的是這點雖然老,卻是一等一的黃店來的!

248. 華富二邨

落成於1970–1978年。人口:12845。

華富邨分一邨和二邨,其中靠近山上的六座井字型屬二邨。華富邨內不少大廈都有鋼架支撐,其一是此邨已經十分老舊,大廈都年事已高;其二是部份大廈於「26座醜聞」中發現混凝土強度不足。香港絕大多數要用鋼架支撐的公屋大廈都已拆卸重建,華富邨是例外。井字型大廈要用鋼架支撐,更是沒有見過。

來到華富邨,不可能不到瀑布灣走一轉。說瀑布灣是現代香港的起點,不為過。一九世紀香港開埠前西方船隊對香港一帶的描繪,往往就是這個瀑布。日轉星移,流水仍在。

華富邨還有一個奇異景點:香江大舞台。這兒本來是華富邨旁的一家戲院,關門後有商人想到把這兒變成表演場地:「人妖艷舞表演」。觀眾對象,是中國大陸來港的旅客,畢竟這兒和南區的數個景點如淺水灣和海洋公園也算順路。不過,場地被媒體揭發為無牌經營,已被政府取締。中國大陸的遊客來到香港,道理上應該鼓勵他們多看一些在中國大陸看不到的東西⋯⋯但當這東西是「人妖艷舞表演」時,又應該如何理解呢?據說表演者是從泰國過來的,他們為何會來到香港,在香港有甚麼法律保障等等⋯⋯有太多的問號,不懂判斷。

249. 華貴邨

落成於1990–1997年。人口:9698。

華富邨搶去大家的注意力,別忘了旁邊還有華貴邨。華貴邨的所在地本來是一個港灣,填海後建成了華貴邨,有電梯塔和華富邨相連。屋邨商場和停車場在變賣後曾一度鬧出不少新聞,不過在我做訪時只見十分熱鬧,似乎問題已經解決?

在華富邨和華貴邨中間的一段海岸,有晨運客自建的泳棚。這兒對出的海面其實相當繁忙,在此游泳有一定危險。

而在泳棚的後面,則是當地著名的神像山,據說由一位老伯打理,附近的居民把被棄置的神像放在這兒供奉,一個又一個,結果堆成一大片,而且不同宗教派別都有,和平共處。

政府部門循例豎立告示說不要在此游泳和擺放神位,居民循例不作理會。

離開華富華貴,步行往田灣,中途經過一些漁市場的附屬設施,畫面很有電影感。

250. 田灣邨

原建於1965–1966年,重建於1998年。人口:9310。

我一直覺得田灣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它在港島,算是市區吧。但它和市區的其他地方又是分開的,自成一格。它地方其實相當細,但同時存有三種土地利用:工廠、舊樓,還有公屋。走進田灣,一方面感到和土瓜環之類的混雜舊區很像,但規模又細很多,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另一個我一直想來田灣的原因,是袁嘉蔚。在香港眾志還存在的時候,他們特別在南區挑了幾個地方做地區工作,田灣是其中之一。明明是一班搞學生運動出身的年輕人,有著政治新星的光環,卻跑到社區中「做區」,還做得有板有眼,獲得不少好評。二零一九年區議會選舉,袁嘉蔚首次參選就取得四千多票當選,證明社區工作扎實。就這個原因,便很想來田灣看看。

然而因為疫情和工作,這次公屋行的完成日期不斷延後。到了來到南區這天,袁嘉蔚已經不再是區議員,並因「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入獄,後面還有《國安法》的官司。來到田灣邨,辦事處已關閉,「區議員」三個字已被蓋上。

離開田灣,步行往香港仔。我是最近才知道香港仔廣場的位置以前是船廠來的,就好像黃埔花園一樣。香港仔廣場中央有個市區少見的地面廣場,看起來有點眼熟,是電腦遊戲 Sleeping Dogs 的場景嗎?

在前往石排灣邨的路上,經過香港仔舊大街入口旁的廟仔群。香港的城市面貌,是從生活點滴累積而成的。

251. 石排灣邨

原建於1967–1968年,重建於2005–2007年。人口:13780。

石排灣邨是一條已重建的公屋,在香港仔後面的小山丘上。從香港仔上去要先穿過香港仔坊會的電梯,再穿過石排灣邨商場的扶手梯,才上到去被多座和諧型公屋大廈圍繞的平台層。這個平台很廣闊,四周有很多居民在乘涼。不知道是不是防火要求,所以平台沒有甚麼設施放在中間。

252. 漁光村

落成於1962–1965年。人口:2148。

在石排灣邨的旁邊,則是尚未重建的漁光村。漁光村比華富邨還要舊,村內除了一個小公園外便沒有其他設施。各座大樓的巨型露台在公屋當中倒是很少見,外邊看起來很漂亮。樓宇雖然是長條形,卻設有中央天井加強通風和採光,同樣是公屋當中少有的設計。這些建築特色在重建後都會一併消失的了。

離開香港仔,向鴨脷洲進發,我選擇搭穿梭香港仔避風塘的街渡。這首船,二十多年前還在讀大學的時候說過要搭,沒搭上;今天,終於完成了這件事。

253. 鴨脷洲邨

落成於1980–1982年。人口:14504。

咦,不是說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的嗎?為什麼會出現第253條邨?本來這個計劃預算是在去年夏天用兩三個月完成的,結果一拖拖了一年,期間比預期多了兩條邨入伙,於是變成總數254條邨了。

鴨脷洲有兩條邨,東面的叫利東邨,西面的鴨脷洲邨在街坊口中就變成「西邨」,就連邨內街市在翻新後也稱之為「西邨街市」。其實鴨脷洲邨明明落成得比東邨要早。

出發去最後一條邨:利東邨。以前要由大街上去利東邨,得爬山。現在可以免費使用港鐵站內升降機,差太遠了。

254. 利東邨

落成於1987–1988年。人口:19393。

到今天還是很不習慣有港鐵站的利東邨。有鐵路到達當然方便,但鐵路出口在邨中央佔了行多空間。

對上一次來利東,也是鐵路剛開通的時候,來探當區區議員,民主派的羅健熙和區諾軒。後來區諾軒沒有爭取連任,交棒給陳欣兒。他去了日本讀書,卻在回港時於初選四十七人案中被捕。

就這樣,我走遍了全港254條公共屋邨了。本來只不過想趁疫情不能外遊,走一遍香港,卻同時見證了香港這一年來的急速改變。還有些想法要和大家分享的,讓我沉澱一下,再好好寫一篇後記。

目錄: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上集:北區
下集:屋邨你住哪一座

--

--

梁啟智

- 喂,咪住先,再講清楚少少得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