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民意匯集

梁啟智
10 min readMay 26, 2020

--

先前和大家分享過監警會報告附錄的警察內部調查,這次和大家討論附錄的另一份調查:香港市民的反修例民意調查。這次調查由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負責,他們已做了很多輪的相關調查,這次的數據其實有點舊,但因為問題問得細緻,而且樣本數目比平常多,可以做很多過去做不了的分層分析,值得深入討論。這次調查在 11 月 7 日至 12 月 13 日期間進行,共訪問了 2,008 名 15 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在可信度設於 95%水平底下,誤差範圍是± 2.2%以內。詳細報告可以按此下載

詳細的分層數據可以有助提升文宣的針對性和準確度。舉個例,多理解意見相對游離的組群和意見堅實組群之間的分別,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淺藍轉黃」,例如即使「淺藍」也對721元朗襲擊和10.1警察開槍不滿,把文宣的重點放在這些事件或可有助遊說他們。與此同時,不少「深黃」組群雖然單獨來說接受「私了」,卻同時認為「私了」對整體運動不利,也揭示為示威者不應魯莽行事,才能爭取更多認同。

對警方表現的滿意程度

總的來說,市民對警方的表現傾向不滿,其中「執行同公眾活動無關嘅日常警務工作」的不滿比例是46%,反修例運動中「整體處理表現」的不滿比例是73%,「處理示威中激烈衝突嘅表現」的不滿比例是71%。

查看不同組群的數據,年紀越輕的市民對警察越不滿,其中15–29歲對整體反修例運動處理表現的不滿比例高達91%。但如果以為不滿警察的都是「廢青」便大錯特錯。查看教育程度和收入的數據,教育程度越高和收入越高的市民對警察的不滿也越高,其中家庭總收入40000元或以上的市民對整體反修例運動處理表現的不滿比例達80%。

從政治傾向來說,即使自稱不屬於任何派別的市民也有接近五成對警察於反修例運動的表現不滿;而在香港的政治語境中,自稱中立者實際上往往是「淺藍」人群。唯一清晰支持警察的組群,只剩下建制派。

對警方行動的接受程度

問到為什麼對警察感到不滿時,市民表達不滿的行動順序為:

「警方喺 10 月 1 日開實彈槍」79%
「警員嘅制服未有顯示警員編號」77%
「警方驅散示威人士嘅做法,例如使用催淚彈、橡膠子彈、胡椒噴劑等」72%
「警方喺示威現場派出警員喬裝不同人士」72%
「警方處理不同政見人士衝突嘅手法」71%
「警方喺衝突現場對傳媒嘅處理手法」71%
「警方喺示威現場嘅拘捕行動」69%
「警方上公共交通工具進行搜查或拘捕嘅做法」68%

調查問到的可能性,全部都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市民同意,可見對警察不滿的理由已有一定民意共識。不過,不同群組之間對個別事件的反應還是有一定差別。例如對15–29歲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對所有列舉的行動都十分不滿,最高和最低只差5.5個百分點。但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說,最高(10.1開槍)和最低(公共交通搜查拘捕)的差距則有18.1個百分點。這說明對於已經對警察十分憤怒的群體來說,警察不同行為都是有問題的;但對於比較游離的群體來說,則不是每一種行為都會讓他們對警察感到憤怒,和他們溝通要因應他們的觀感。

對警方觀感的轉變

說到不同組群之間的相同和不同,「有無邊啲係令你對警方觀感明顯變差」這一條最為明顯:所有組群無一例外地表示「7 月 21 日元 朗白衣人襲擊市民事件」使他們對警察的觀感變差,絕大部份的組群都有八成或以上同意,就連反對反修例運動的市民也有68%同意。有說721是政府和警察的「死穴」,調查數字顯示所言非虛。相對來說,對於一些較難證實相關傳聞的事件,如「8 月 31 日 太子站拘捕事件」和「有關新屋嶺扣留中心處理拘留人士事件」,則絕大多數組群的回應都差不多,唯獨建制派/反對運動者例外。

最後,受時間所限,這次研究未有針對中大和理大兩役,以及及後其他警民衝突的影響。

對警察使用過份武力的看法

再看市民對警方有否使用過度武力的回應,這兒有兩條相關的問題:「你同唔同意呢個講法」和「你有無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回應和前面一樣,教育水平越高和收入越高的,回答認同或有的比例就越高。值得注意的是總體來說有32%市民聲稱有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警方使用過度武力,那些聲稱市民受傳媒誤導的說法不攻自破,警方有必要正視市民對過度武力的質疑。

順帶一提,建制派回答有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警暴的比例,竟然反過來比認同有警暴的比例高。為何可以明明見到卻不認為有發生?連自己的雙眼也不相信?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他們會把見到的理解為只是個別例子,從而把親身經驗和警隊有否問題分隔開。類似的「認知失調」研究,外國有不少案例,值得參考。

對運動觀感的轉變

我們轉過來看看示威者這一邊。反修例運動打破了過去香港「和理非」抗爭的規範,市民對此有多接受?過半數市民回答「沒改變」。考慮到過去香港人對「和理非」近乎宗教式的崇拜,這個數字其實十分震撼。注意這個數字是貫穿所有年齡層的,就算是長者也是回答「沒改變」的比「差了」的多。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年青人和本土派當中,回答「好了」的竟然比「差了」的多;對他們來說,抗爭出現武力不用譴責,也不用容忍,而是值得慶賀的。這對香港絕對是一個範式轉移。

對示威激進化的看法

為什麼年輕人和本土派會認為出現武力是值得慶賀?因為他們對激進化的觀感有所不同。對於「當大型和平示威都未能令政府回應時,示威者有激烈行動係可以理解嘅」這一條,他們的認同度有86%和93%;而對於「激進嘅示威手段比起和平、理性、非暴力嘅抗爭行動更有效用」這條,更是過半數支持。

表面上看「一定要堅持和平非暴力原則」這條仍然獲主流民意支持,但一放到具體情況當中時很多市民都接受「例外情況下的暴力」。要注意除了年輕人和本土派外,受高等教育人士和專業人士對激進手段更有效的認同率也貼近五成。如果連這些社會中的精英階層也變得認同暴力抗爭,香港的抗爭文化將會全面改寫。

對示威行動的接受程度

接下來我們看看一些示威的具體行為。調查提供了兩種問法,一是「你有幾接受」某些行動,二是「示威者有邊啲行動令你對反修例運動嘅觀感明顯變差」;我理解前者是鼓勵受訪者考慮個別的行動,後者則鼓勵受訪者把行動放在整場運動的脈絡中思考,所以兩組數據會有分別。

舉個例,有39%受訪者對堵塞機場不接受,但只有28%認為堵塞機場使他們對運動的觀感變差;畢竟堵塞機場相對於示威者和警察的其他衝突來說算是相當溫和,會有一些人雖然不認同但沒有因此對運動變得反感。反過來也有一些掉轉的情況:不認同「示威者與不同意見人士衝突時使用武力」的有48%,而認為此行動使觀感變差的卻有53%。換句話說,有些受訪者接受到個別的「私了」行為,卻同時認為對整體運動來說並不可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表示自己很接受「私了」的群組如年輕人(25%)和本土派(18%),同時也認為「私了」對運動整體不利(59%和60%)。

責任誰屬

就「警察同示威者雙方使用嘅武力都有升級趨勢,你認為邊個需要為呢啲嘅暴力衝突負最大責任」的提問,除了建制派和反對運動者外,所有組群都把矛頭指向特區政府,並維持年紀越低、學歷越高,和收入越高便越會針對特區政府的趨向。至於建制派的「外國勢力」論,基本上是說來給自己聽的,在建制派以外沒有幾個人相信,就連對運動的態度只有一半半的也不相信這一套。

新聞獲取

要解釋不同組群的立場差異,其中一個要點是信息來源。當問到「接收反修例運動資訊嘅重要渠道」時,我們可明顯看到不同組群之間的分別。表面上,經傳統媒體和現場直播取得信息的比例一樣,但越年長的越傾向經傳統媒體,越年輕的越傾向經現場直播;學歷和收入也有類似的兩極傾向。配合先前的討論,似乎越看直播的人對警察的表現越不滿,對示威者越接受。

至於被視為運動中動員核心的連登和Telegram,其實不是主流的資訊渠道,就算是年輕人和學生也是只有三成左右,在很多組群更是只有個位數。常常瀏覽連登和Telegram的網友應注意他們在這些平台接觸到的世界其實相當狹窄,未必能代表主流民意。

政治參與

最後,我們看看各種支持或反對運動的活動的參與程度。

有53%市民曾經參加過最少一項的反修例的活動。如果以香港15歲以上人口655萬計算的話,就有345萬人參加過;推算其中曾經「參與反修例嘅遊行或集會」有283萬,「為示威者提供援助,例如捐款、捐贈物資、義載等」有213萬,「喺連儂牆貼出感受」有178萬,就連「與警方有口頭或肢體衝突」也有27萬。如此龐大和廣泛的參與,足證這場運動的群眾基礎。

進一步看不同組群,有81%的學生和71%的專業人士參與過最少一項的反修例的活動;曾經與警察衝突的學生有12%,也就是大約每八個學生就有一個。反修例運動已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香港已經無法回去。

在政治光譜的另一邊,支持政府或警察的行動則明顯雷聲大雨點小,只有3%曾參加過最少一項的相關活動,其中「參與支持修例或支持警察的遊行和集會」有2%,「與示威者有口頭或肢體衝突」和「慰勞警務人員,例如捐款、送果籃禮物等」分別不足1%。這些人基本上在任何年齡、學歷、收入,或職業的組群當中都不突出。

總結

這次調查提供了大量詳細的社會分層數據,可以幫助我們跨過一些坊間一些常見一刀切的說法。社會存有內在差異,各方如要做好溝通工作,一定要先理解這些差異,才能針對性的說服對方。

與此同時,調查結果也顯示出不少跨越社會分層的共識:警方有使用過度武力,元朗721必須追究責任,對抗爭激進化表示理解⋯⋯這些共識如果繼續得不到政府的正視,運動恐怕只會持續下去。

--

--

梁啟智
梁啟智

Written by 梁啟智

- 喂,咪住先,再講清楚少少得唔得?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