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結論:香港市民當中,對林鄭月娥表示不滿者,較多對美國政府有好感。
做這個研究的目的,是我雖然一直對香港民意研究所的香港人對外印象的調查很感興趣,每次獲邀評論時卻又往往感到有點不實在,擔心對分數起起跌跌的解讀會否過於穿鑿附會。舉個例,純粹出於邏輯,一個香港人不喜歡美國政府既可以是出於認為美國政府對香港政府太差,也可能因為認為美國政府對香港政府太好,而這兩種人在香港相信都存在。在進一步討論之前,我們得先對數據本身作出更詳細的理解。
幸得研究所今次向我提供了完整的數據庫,讓我可以把數據切開慢慢看。我的第一個想法是看教育程度。其一是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應該會懂得找方法認識香港以外的地方,例如起碼有機會直接看到外國傳媒的報道而不限於中文翻譯(並受翻譯者的立場影響)。其二是教育向來有自由化的作用,普遍來說教育程度高的人可能對民主自由地區有較高的嚮往。
先看香港人怎樣看香港,結果和其他民調的結果十分敏合,教育程度越高的對香港政府越反感,教育程度越低的對香港政府越有好感。不過對於香港人本身,則沒有因應教育程度的差別。換言之,對於不少香港人來說,如何看香港政府和香港人,是可以分開的。
對於中國政府,我們看到和對香港政府類似的情況。高教育程度的有過半對中國政府反感,低教育程度的有過半對中國政府有好感。不過相對香港政府來說,反感那一邊的程度要弱一點,好感那一邊要強一點。
來到中國人民,則不像香港政府和香港人民之間有分野,而因應教育程度有明顯的差別。不過程度來說,香港人對中國人民相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接納程度就明顯要高一點。
台灣的情況和中國剛剛好相反。無論是人民或政府,香港人都是教育程度越高,好感比例就越高。其中對台灣人民持好感的比例,不同教育程度之間差距極大。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和台灣很近,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香港人經常會去台灣,和台灣人直接交往的機會不少。教育程度高的香港人對台灣人有較好觀感,可能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一個反映。
澳門的數據沒有很明顯的走向,唯一值得關注的是高教育程度的對澳門政府的好感比例明顯較低。這次調查時間正值澳門立法會選舉民主派參選人被DQ,香港較高教育程度的市民可能會特別留意。
離開兩岸四地,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勢態:教育程度越高,對當地政府和人民的好感比例都會較高。注意這五個地方都是民主國家,近年和中國的關係都不太好。五個地方之間還是有一些差別的,例如香港人對日本人超級有好感,理由可能和台灣有點像: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香港人經常去日本,而旅行期間遇到的日本人又讓他們有很美好的回憶。香港人對美國政府的好感比例普遍較低的,這也難怪,畢竟新聞會報的相關美國的消息通常都不是好事,容易產生壞印象。不過只有低教育程度的香港人才有過半對美國政府反感。
針對美國政府的好感比例,為驗證它和受訪者政治傾向本身的關係,我特別拿對林鄭的評分直接做比對,結果一開始說了,十分明顯。
我是挺懷疑香港人對外地的印象是香港本地政治的延伸來的。如果一個香港人本身不喜歡中國政府,然後見到另一個地方的政府和中國政府作對,便很容易對這個地方的政府有好感。反過來,香港一些親政府的媒體會一天到晚和你說世界各地都很亂,香港政府的支持者看這些節目多了,難免也會對這些地方的政府有負面情緒。
以上只是猜想,具體的思考過程,誰是因誰是果,或是兩個都是果,後面還有第三個變項是真正的因,這兒回答不了。這兒要討論的也不是對美國政府有好感這回事本身對不對,純粹想介紹這個現象而已。在有些人的眼中,上述結果大概說明了「民主派都是美國政府的走狗」,我得事先說明相關可不等於因果啊⋯⋯
無論如何,假設「香港人對外地的印象是香港本地政治的延伸」這個猜想正確,雖然很正常,我始終覺得不見得是好事。外地社會政治複雜,如果我們強行把香港本土的政治判斷套在外地,直線以為「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敵人的敵人也必然是朋友」,會很容易產生誤判的。
最後,我還無聊計了一次香港哪一個區的居民對美國政府最多好感或反感,我猜我應該是世上唯一一個計過這條數的人。答案:最多好感,新東;最多反感,九東。如果你有看明白本文的討論,這應該完全是意料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