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葵涌

梁啟智
10 min readOct 17, 2020

這次本來的目標是要一次過走完葵涌和荔景,結果當然沒有成功。只是完成葵涌段已經累得要命,畢竟上落山路段極多,好不容易。不過今次能做訪好幾條想去很久的屋邨,也算是十分滿足。

我對葵涌中心區的工廠帶不算陌生。小時候母親在大連排道的製衣廠上班,暑假我會跟隨她一起去工廠,坐在一堆布頭布尾中間呆半天。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件頗古怪的經歷。我對葵涌的印象只限於此,在工廠帶四周的公屋印象十分模糊。

是次行程包括:石籬一邨石籬中轉屋石籬二邨安蔭邨石蔭東邨石蔭邨葵興邨葵涌邨大窩口邨高盛臺葵盛西邨葵盛東邨葵聯邨葵芳邨,和葵翠邨

111. 石籬一邨

原落成於1966年,分別於1989年及2001年拆卸;現存樓宇建於1985–1997年。人口:13561。

上葵涌是我最陌生的公屋區之一。畢竟這地方在山上,不是刻意來的話也不會路過。有次行山,從城門水塘下來,因為走錯路去了石蔭,我當時完全搞不懂自己在什麼地方,也記不起最後是如何回到山下。

另一個上葵涌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我認識有些住在這一帶的朋友會先坐車經城隧到大圍,然後再轉車出市區。他說這樣走比經荔景山出去要快,讓當時居於沙田的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不過這次我來上葵涌,也是從大圍乘小巴過來的。

石籬一帶始建於六十年代尾、七十年代初,後因「26座問題公屋醜聞」而要拆卸重建。現在的石籬一邨建於八十年代,其中兩座雙工字型設計的大廈一看便知道是八十年代的產物。

石籬一邨沒有自設商場,正中央是一個多層停車場,感覺有點奇怪。畢竟多層停車場都是相對人流較少視覺上也不太吸引的東西,放在正中位置好像有點礙眼。

上葵涌一帶的屋邨都是依山而建,街坊趁天氣好在上下山的樓梯上晒晾衣服,萬國旗飄揚。

112. 石籬中轉屋

落成於1966年。人口:約1700。

石籬一帶有兩座初代的大廈尚未拆卸重建:它們是本來的第十座和第十一座,現在成為了石籬中轉屋。所謂中轉房屋,是政府在九十年代末清拆臨屋區之後,又未有足夠單位安置所有居民,就出現了中轉房屋這回事。元朗那邊曾經有過組合式的中轉房屋,說穿了就是多層版的臨屋區。後來那些組合屋都拆了,剩下寶田和石籬還有多層大廈用作中轉房屋。現在六十年代留下來的公屋已經不多,這兩座算是歷史見證。

這兒見證的歷史,除了老舊的,還有最新的。

113. 石籬二邨

原落成於1966–1971年,分別於1989年及2001年拆卸;現存樓宇建於1995–2013年。人口:26329。

穿過石籬中轉屋,來到石籬二邨。沒有走進石籬商場,因為這商場我近兩年頗常光顧。職工盟有一所培訓中心設在石籬的一所荒廢學校,我有時因為出席工會活動會過來,然後大伙一起去石籬商場吃飯。

取而代之,我沿著連接石籬二邨各座樓宇的中央通道一直往前走,因為這條通道可以帶我到下一個目的地:安蔭邨。

114. 安蔭邨

落成於1994–1995年。人口:15736。

過去對安蔭邨的唯一印象,是去石籬的小巴會經過邨口,這次終於可以走進去看看。和很多公屋商場一樣,安蔭商場也是依山而建,商場內的扶手電梯成為邨內上下山的通道。安蔭商場屬半開放式設計,上面一個大天幕,空間感十足。

115. 石蔭東邨

落成於1996年。人口:6647。

穿過安蔭,轉個彎下山,來到石蔭東邨。石蔭東邨只有三座大廈,佔地不多。最讓我留意到的是邨旁有條行人徑。翻查地圖,是通往和宜合道的,下次再來要試走一下。

116. 石蔭邨

原落成於1968–1969年;重建於2000–2005年。人口:8657。

石蔭東邨往下走便是石蔭邨。我對石蔭邨的感覺不太好,因為這兒設計三面由大廈環抱,其中兩邊更是密不透風的單方向大廈。看到中間那個被高樓圍繞的小公園,感到在這兒生活該會很有壓迫感。我沒有逗留太久,穿過商場後便快步離開。

117. 葵興邨

原落成於1970–1972年,重建於1991–1992年。人口:3908。

離開了上葵涌,還要走一大段路,穿過梨木道兩邊的工廠,跨過葵涌道,再穿過光輝圍,才來到下一條邨:葵興邨。離開了半山地帶,難得可以在平地上走走,感覺不錯。

葵興邨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的重災區,第一代的樓宇在七零年代初落成,二十年後便要拆卸重建。現在走在邨內,見到都是九十年代的雙連長型大廈,感覺和橫頭磡邨很像。

118. 葵涌邨

原落成於1964–1965年,重建於1997–2008年。人口:38674。

享受了一會兒的平地,又要再上山。從光輝圍上葵涌邨,要先經過「百步梯」。聽聞這兒的居民幾經爭取,才得政府首肯興建扶手電梯,方便上落。日後扶手電梯建成,定要來再走一次。

扶手電梯的故事,我是從當區的民主派區議員黃潤達得知的。黃潤達在此當第四屆的區議員了。加油啊!

葵涌邨是全港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人口達三萬八千多人,比一些太平洋島國或歐洲小國的人口還要多。整條邨按上角街分開南北兩邊,商場設在中間。

因為居民多,這條邨劃分為兩個區議會選區。北邊的代表是民主派的梁錦威,同樣已代表此區多年。加油啊!

119. 大窩口邨

原落成於1961–1968年,重建於1979–1993年。人口:20848。

來到大窩口邨,遇到一個意料之外:要先從葵涌邨經電梯塔下山。因為我的計劃是經大窩口邨上葵盛山,這兒忽然要向下走,才讓我意識到這條邨是分開上下兩半的。我穿過山下的部份,經過另一座的電梯塔,才來到山上的部份,然後再找路前往葵盛山。山上和山下的大廈樓齡差距十年,感覺好像是兩條邨的樣子。

爬樓梯前,又經過一座位處半山的古廟。如果香港有人做過這些半山古廟的調查,我會很想看看。

120. 高盛臺

落成於2003年。人口:3002。

高盛臺應該是我此行到目前為止最「與世隔絕」的公共屋邨,比沙田坳邨還要過份。這條邨位處葵盛山的西北角,無論步行去葵盛西還是葵盛東都不接近,日常所需都要先在外面解決才好坐車回家。這條邨不以「邨」命名,明顯又是當年停售居屋的產物。翻查資料,果然本來是一條私人參建的居屋,後來轉為公屋出租。走到「邨內」,其實就是兩座大樓中間的一個小平台,見不到什麼商戶或設施,除了地面層有一家老人院;我發現很多使用率低的屋邨商場都變成老人院,似乎是一個政策來的。

121. 葵盛西邨

落成於1975–1977年。人口:13720。

葵盛西邨是我這次來葵涌的最大重點。一直很喜歡這種建在山上的舊式公屋,各座大廈依山勢高低錯落,很有層次感。而葵盛西邨的一大特點,是這些大廈都以電梯塔和空中迴廊相連,十分之有特色。

飛到天上去之前,先到商場走一走。和很多舊式公屋一樣,葵盛西邨的商場設在平台上。邨內老人座在旁邊的座椅上乘涼,很舒服。

好了,我們來挑戰空中迴廊了。首先,第一站,當然是電梯塔。

來到塔頂,步進這條懸浮在半空的迴廊。這樣看,好像沒什麼。想到下面是十多層高的半空,還是腳步一浮。

走到旁邊看看,還是那句話,我畏高⋯⋯

122. 葵盛東邨

原落成於1973年,重建於1989–2003年。人口:19805。

回到地面,向葵盛東邨進發。葵盛東邨因為「26座問題公屋醜聞」已經重建,現在邨內都是九十年代或以後的建築。沒有葵盛西邨的空中迴廊,只見一座座的「和諧式」大廈,感覺就沒有同樣吸引了。

當區區議員是已在邨內服務多年的民主派周偉雄。加油啊!

雖然不用「飛簷走壁」,但畢竟在山上,扶手電梯、升降機塔,還有行人天橋都是少不了的。從山上看下去,可見到葵涌中心區的全境。

葵盛東邨的商場是重建後新蓋的。商場下面的巴士總站,仍留下許多抗爭文宣的痕跡。

123. 葵聯邨

落成於2011–2014年。人口:7616。

葵聯邨在葵盛東邨和葵盛西邨之間,顧名思義地把兩條邨連在一起;與此同時,這條邨也設有行人通道把葵盛山和葵涌中心區連在一起。在行人通道的最底端有一列長留梯,數月前曾有市民在每一級的梯階上寫上抗爭運動的每一個重要日期,以示一步一腳印。刻意前來拍照,可惜字句都已被蓋起來了。

124. 葵芳邨

原落成於1971–1973年,重建於1987–2002年。人口:18023。

回到平地上的葵涌中心區,來到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葵芳邨。不過我印象中的葵芳邨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是重建前的那個版本。特別記得這條邨,是因為地鐵荃灣線穿過邨的中央。為免噪音滋擾居民,這一段的地鐵架空路段是密封設計的。現在四周圍的建築都不一樣了,唯是這段架空路段的樣子沒有改變。想起來,這可算是香港第一代的隔音屏障吧?

125. 葵翠邨

落成於2018年。人口:約2400。

葵翠邨是區內少數的新屋邨,建在葵涌警署後面,原址為警察宿舍。這條邨的設計相當有趣,兩座大樓浮在半空,底下三層卻沒有建成平台,而成為迴廊空中花園,視覺開揚也利於通風,很不錯。我猜是因為這條邨被高架道路和巴士總站包圍,路面噪音應該很嚴重,設計師不得不把樓宇的地基抬高吧。

來到這兒,時間已經有點晚,而且雙腿發軟。決定腰斬行程,荔景段留待下次繼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