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東區

梁啟智
Jan 11, 2021

--

東區是另一個大區,公屋數目眾多,而且各條邨之間的差異很大。我對此行期待已久,可惜時間掌握得不好,到了柴灣的時候已經很晚,變得有點走馬看花了。

是次行程包括:模範邨健康邨興東邨耀東邨康東邨愛東邨明華大廈興民邨興華二邨峰華邨興華一邨連翠邨環翠邨華廈邨漁灣邨翠樂邨翠灣邨柴灣邨,和小西灣邨

153. 模範邨

落成於1952–1953年,1973年和1979年部分重建。人口:約2500。

模範邨應該是香港現存最老的公共屋邨。香港公屋有一迷思,就是以為所有事情都是從石硤尾大火開始的。事實上,在石硤尾之前,已有各種通過公營房屋解決低下階層住屋問題的嘗試,模範邨就是一例,落成年份比石硤尾大火還要早。

香港模範屋宇會是一個於1950年成立的志願團體,模範邨就是他們的貢獻。這個組織今天已不再運作,還好他們之前把管理權交了給房委會,要不然現在這條邨將會無人管理。業權問題正是這條全港最老公屋到今天還未有重建的原因:業主不在,但沒業主同意,就無法重建。

走在模範邨,也可看到這個「未能完成重建」的痕跡。A座和B座的部分單位,以及C座全座在七十年代拆除,滕出的土地用來興建新的C座。現在走到A座與B座接近C座的一端,還可見到當年「拆到一半」的狀況。

雖然如此,房委會還有提供一定的屋邨管理,例如和香港絕大多數的屋邨一樣在每座大樓的入口加建了大閘。模範邨的未來會變成如何?這個麻煩的問題恐怕政府沒有人敢碰吧。你看同樣面對業權困難的石硤尾大坑西新村重建問題也未解決,恐怕模範邨暫時不會受到政府重視吧。

154. 健康邨

原落成於1956–1965年,1993-1997年部分重建。人口:5227。

健康邨分兩部份,山下面七姊妹道是出售部分,九十年代重建而成;山上面百福道的則是出租部分,仍保留原來六十年代的建築。這地段過去是健康村平房區,建成公屋後保留了健康邨的名字。從山下走到山上,明顯見到出租部分的建築風格不一樣。特別是這種有突出露台的設計,在香港的公屋甚為罕見。

不過這兒最吸引我注意的,卻是旁邊的百福道交通安全城。印象中小時候去過沙田那個交市安全城,記憶中十分好玩。原來這東西到今天仍然存在呢。

155. 興東邨

落成於1996年。人口:6296。

西灣河一帶有不少公屋,一組在山上,另一組在填海區,歷史原因都不是在最便利的地點;中間的電車路,作為沿線發展最早的地帶,則以私樓為主。

從電車路上去山上的公屋,免不了也要用電梯塔。興東邨的電梯塔倒有點特別,除了升降機外也有扶手電梯,只是要轉很多個圈才能上到頂。頂層出口連接屋邨商場,再連接到同一塊的公屋和居屋屋苑。

興東邨本身由三座和諧型大廈組成,沒有太多特色可供分享。

156. 耀東邨

落成於1994–1995年。人口:15244。

我以為興東邨和耀東邨都在山上面,應該可以很容易直接走過去。巴士和小巴確實會沿耀興道來往,但路上像我這樣大汗踏細汗地爬山的行人卻不多。也對,這兩條邨的居民的真正需要應該是上下山,而不是在兩條邨之間走。

和興東邨一樣,耀東邨因為在山上,邨中有很多扶手電梯和行人天橋,方便居民從山上走到山上。

和興東邨不同的,是耀東邨的商場採用半開放式的設計,在一個大天幕下面有許多個像小島或亭閣一樣的建築,每個島在分成苦干個舖位。印象中好像未見過其他屋邨商場是這樣設計的。

離開耀東邨後,便要從山上走到填海區那邊的公屋群。路上刻意到聖十字徑協青社門名的樓梯級拍張照。為什麼?因為這兒是電視劇《天與地》的經典拍攝場景:「This city is dying , you know?」

157. 康東邨

落成於1998年。人口:約900人。

來到東區走廊的另一面,也就是愛秩序灣一帶的填海區。第一條邨,是全邨只有一座大廈的康東邨。得說這條邨的位置相當不錯,旁邊就是近年被重近包裝為「蘇豪東」的豪宅區,環境光鮮亮麗。想過得庶民一點的話,太安樓底層的各式平民美食也是一街之隔。住公屋能住在這個位置,應該很不錯。

話時話,「蘇豪東」還有個電影場景的景點:《食神》當中唐朝第五十間分店的位置

說起電影,康東邨旁邊還有個特色景點:香港電影資料館。除了收藏電影之外,底層的展覽廳還不是有特備展覽。我到訪的那天,剛好在介紹德寶電影。

而說到德寶電影,我最喜愛的當然是《秋天的童話》。

從康東邨出來,往愛東邨的路上,經過愛秩序灣公園。這個公園設計落重本,水池中央放了好幾艘的木船。但讓我最意外的,是這個水邊平台竟然沒有圍欄,也沒有「不准嬉水」的警告字句。

158. 愛東邨

落成於2000–2008年。人口:8028。

愛秩序灣填海區最主要的公共屋邨是愛東邨和相關的居屋屋苑。就在邨內,最大的感受是竟然在港島北有這麼大的一片平地。可知道,港島北基本上都是山,只有沿電車路有少量平地。看見這樣平坦寬闊的公園廣場,有點超現實。

當區區議員是首次當選的民主派蘇逸恒。加油啊!

159. 明華大廈

落成於1962年-1965年,1978年部分重建,2020年再度重建。人口:5727。

穿過東區走廊和筲箕灣東大街,來到此行的另一個重頭戲:明華大廈。從地圖上看,明華大廈看起來是一整排密密麻麻的躲在筲箕灣半山,不太能想像現實中是怎麼樣的。走到上來,感覺比想像中好得多。不單止視線開揚,看起來也不算破舊。

現實是明華大廈已有近六十年的歷史,只是近十年有大規模翻新,所以看起來不覺得很老舊。不過,部份樓宇沒有設置升降機,對老人來說十分不便。這兒的建築看起來是很漂亮,要在這兒居住恐怕又是另一回事情吧。

明華大廈的重建計劃已推動多年,我來到的時候還見到不少街坊在重建辦事處排隊,好像是在安排搬往新建大廈的事宜。

從山腳走到山頂,見到新建成的兩座住宅大樓,似乎很快便可以入伙。現時居民搬到新的大樓之後剩下來的樓宇便會拆卸重建了。

160. 興民邨

落成於1982–1983年。人口:5795。

計劃行程的時候,我想過從筲箕灣到柴灣這一段該如何走,畢竟柴灣道的長命斜有點嚇人。結果眼見時間有限,我搭了兩個站的巴士從明華大廈到興民邨。

興民邨在柴灣半山,由電梯塔接駁到柴灣道。我繼續想應該做一個香港電梯塔的研究。

來到興民邨,發現這兒的大廈設計有點眼熟⋯⋯原來是和沙田穗禾苑一樣的錯層式十字型設計。這種設計通風採光都很好,很有特色。問題是它不合符今天每層都要有電梯的要求,不會再興建的了。

161. 興華二邨

落成於1976年。人口:8351。

從興民邨沿斜路往下走,來到興華二邨。這兒讓我想起葵盛西邨,其一是年代和設計外形相近,其二是都是建在山上,各座大樓相連、四通八達。有說興華二邨是個「結界」,很易迷路。我沒有走進各座大樓當中,只留在行車路和平台上,還好。

見到那些大廈中間讓行車路穿過的一個個洞,讓我想起彩虹邨和瀝源邨。

當區區議員是已在東區服務二十多年的民主派黎志強。加油啊!

162. 峰華邨

落成於1991年。人口:3580。

從興華二邨落興華一邨之前,先繞一段路看一下峰華邨。顧名思義,峰華邨建在山上,柴灣半山最盡頭的地方。這兒再上去就是哥連臣角了。

每次來到這些處於「半山最盡頭」的屋邨,無論是沙田坳邨或是彩輝邨,都會想到這兒的居民最初知道自己被派到這兒時,到底是怎麼樣的心情的呢?大概是總比住劏房好吧⋯⋯正面一點想,住在「半山最盡頭」,景觀一定開揚,空氣也會比別人好。

峰華邨的居民出入要靠小巴上下山,邨內只有一家便利店、一家藥房,還有一家超市。我特地走進超市入面看看,還好不算過分地細小。

163. 興華一邨

原建於1971年,1999–2000年重建。人口:7526。

折回興華一邨,現在已是第二代,由三座和諧式大廈組成,重建前是第五型徙置大廈。

我從環翠路那邊離開興華一邨,後來才想到忘記拍一張照片:興華一邨是港島線的盡頭,軌道在通過柴灣地鐵站後到興華一邨的商場終結。我特別想提這一點,是因為過去有政黨念念不忘爭取港島線延長到小西灣,現實上就等於要把這個商場拆掉。可憐政府的顧問為了應對政黨要求,還得詳細做了幾個方案出來,說明為什麼港島線延長到小西灣並不可行。

164. 連翠邨

落成於2018年。人口:約700。

要從環翠路離開興華一邨,是因為下一站是這座獨棟公屋:連翠邨。感覺上這些獨棟公屋好像都是近十年才有的產物。連翠邨位於一條斜路的上端,下面有兩三座私樓,再上去就是柴灣的墳場區。據說這塊地本來是要賣掉的,沒有發展商想要,政府才收回來建公屋。

165. 環翠邨

前身為於1957–1959年落成之柴灣邨第16–27座,重建於1979–1999年。人口:10109。

在連翠邨的旁邊,有一條規模大得多的屋邨:環翠邨。這條邨的位置本來是屬於柴灣邨的,重建後其中一部分命名為環翠邨。邨內大廈以工字型設計為主,都是七、八十年代的典型設計,讓我想起橫頭磡邨、新翠邨、大元邨⋯⋯

166. 華廈邨

前身為落成於1959年之柴灣工廠邨大廈,2016年完成改建。人口:約600。

來到柴灣地鐵站那邊,就有一座十分有特色的公屋大廈:由工廠大廈改造而成的華廈邨。要把一座工廠大廈變成住宅,政府這次應該花了血本。畢竟工廠大廈本身被評為歷史建築,要拆掉的話會引來很多批評,只好重修成為住宅。重修的過程倒花了不少心思,例如地面層的店舖就用上了很有老香港特色的這種雕花鐵閘。

在大廈底層的中央,設置了一個小型的展覽館,展出舊日香港輕工業興旺時的各種工業製品。

離開了華廈邨,穿過柴灣公園,見到一幅沒有字的文宣。

167. 漁灣邨

落成於1977–1978年,2020年起重建。人口:5074。

不計算已重建的屋邨,興華二邨外,漁灣邨該是東區最老的一條邨。整條邨的佈局和其他七十年代的公屋相似,樓層比較矮,地下有街舖,很有老屋邨的情懷。不過漁灣邨也在重建中,新建的大樓已經落成。

當區區議員是自2016年起就任的民主派徐子見。他擊敗前任民建聯的鍾樹根時,還有民眾前來即興開派對慶祝鍾的落選。加油啊!

168. 翠樂邨

落成於1999年。人口:約800。

在漁灣邨和翠灣邨之間,有條單棟式公屋:翠樂邨。翠樂邨本來應該是翠灣邨的一部分,不過落成時間比較晚,於是被分拆出來。就一棟大廈,抱歉沒有更多可以分享。

169. 翠灣邨

落成於1988–1989年。人口:6446。

翠灣邨本身倒是很有特色的。先前說過,我認為Y型設計的一大優勢是大樓和大樓之間必然會有廣闊的空間,翠灣邨就利用這個位置設置購物設施。看起來,這兒和廣源邨的廣場式商場設計有點似,不過廣源邨搞的是英式小鎮設計,這兒卻是東南亞風情,好像去了泰國似的。空間佈局方面則打得更散,有好幾座獨棟的小店舖。廣場中心的那個亭看起來卻總是感到有點古怪,特別是下面那兩隻石獅子,應該不是本來的設計,後來有人多手放過去的吧?

170. 柴灣邨

原建於1966年,重建於2010年。人口:4862。

本來有二十七座的柴灣邨,重建後只剩下兩座,而且位置也不是原來柴灣邨的位置,而且舊柴灣邨在2001年已完成拆卸,新柴灣邨在2010年才完成,所以嚴格來說把新柴灣邨說是「重建後」的柴灣邨好像有點勉強⋯⋯不如說是轉世再生吧。

新柴灣邨在新廈街,和柴灣道隔開一所中學,後面是山林和墳場。邨中沒有甚麼服務設施,感覺相對寧靜,甚至有點點荒涼。

171. 小西灣邨

落成於1990–1993年。人口:19543。

來到東區的最後一條邨:小西灣邨。因為人口多,小西灣邨的商場也比較大,可惜這時候天色已漸晚,我沒有逛多久便離開了。

走在小西灣邨,感覺有一點點走遍千里,不止全香港,更是全世界,才終於到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