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新一屆區議會上任,市民對區議員有何期望?雖然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中大勝,但選民除了因為當前的政治局勢而投給民主派外,對區議會本身的期望有沒有改變?選民會如何衡量新科議員是否稱職?是否要一天到晚在街口擺街站量血壓才算是勤力?對此,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我們香港人」計劃特別為市民對區議會的期望做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發現:1)市民普遍期望區議會能推動民主;2)只有極少數市民認為贈品和活動最重要;3)就算是非民主派的市民,對區議會也有超越個人層面的想像。
先說明一下背景。提問的意念,來自研究團隊和一些新科議員的討論。不過把想法落實到具體的民調問題並不容易。為了避免問題過於複雜和抽象,我們決定把重點放在比較著重個人層面服務的傳統區議員功能,和強調社會整體變革的新興區議會想像。我們再每項提出兩個例子,傳統功能的例子是「提供福利娛樂,例如贈品同活動」和「跟進個案,例如處理投訴」,新興想像的例子則是「政策創新,例如推動社區經濟」和「促進民主,例如鼓勵居民參與同監督」,然後要求受訪者四選一。我們認為這樣問的話會比較易理解,但也可提供一定的分析深度。
結果發現,超過七成的受訪者選擇了新興想像,其中促進民主為44%,政策創新為29%;選擇了傳統功能的只有兩成多,其中跟進個案有18%,提供福利娛樂的低至只有6%。這個結果,和我們一般以為區議員就是派蛇齋餅糭和搞旅行團或嘉年華的理解相距甚遠。可能的解釋,是以前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甚低,而當中有較多人受福利娛樂影響;但今次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極高,而這些新增選民對區議會的要求並不一樣,相對於個人層面的服務或得益,更看重社會整體的改變。
我向香港民意研究所的研究員拿了更仔細的數據分析,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觀察。
首先,年紀越輕的越強調促進民主,年紀越大的越強調提供福利娛樂,這點相當合乎一般對區議會的想像。
再看職業。學生最強調促進民主,料理家務者最強調提供福利娛樂,這點同樣並不令人意外。奇怪的是學生選擇跟進個案的比例最高,畢竟一般理解的跟進個案是指處理樓上漏水、噪音滋擾,又或者勞工糾紛等等,正常來說和學生無關……但今時今日區議員的個案跟進似乎還包括去監獄探監,在學生示威者被捕人數大增的今天,似乎受學生關心又十分合理。
之後是學歷。高學歷的強調促進民主,低學歷的較多選提供福利娛樂,同樣是意料之內。但值得留意的是就係在低學歷的組群,選擇提供福利娛樂仍然是少數,最多的是選政策創新。換言之,對於民主派的新科議員來說,搞墟市和社區互助可能是一個同時取信黃藍選民的一種方法。
這點在政治取向一項得到驗證。民主派市民當然支持區議會促進民主,但非民主派選民也不是只顧個人得益,選政策創新我比例十分之高。
新一屆區議會今天就任,希望上述數據可以給予各個區議會信心:新人事,新作風,放膽求變!